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品类 >

对于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对于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541次

《茶叶科学》2014年,34(5):435~441发表论文《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外源接种曲霉黄曲霉毒素产毒情况研究》,表明云南大叶晒干绿茶以产毒曲霉黄曲霉毒素为原料,接种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及发酵结束后,采用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以研究金耳茶发酵过程中黄曲米的生长情况和产毒情况。

结果表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且初期生长较快。但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叶中黄曲霉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数量逐渐减少。

对于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对于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

发酵结束时,茶叶样品中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茶叶科学》2017年37(5):513~522发表的《外源接种黄曲霉毒素污染普洱茶的安全性研究》表明,以云南普洱茶为实验材料,接种外源黄曲霉菌株分为普洱茶原料和成品。其中,以未接种的普洱茶作为对照,在室温、湿度80%、温度30的恒温恒湿箱中保存,7日,第14天和第21天。并间隔28天使用LC-MS/MS检测方法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检测的茶叶样品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B2、G1、G2,检出率为0。说明无论是在常温下还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Pu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茶叶存放后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从这一点来看,普洱茶的饮用安全性较高。

《茶学》创刊于1964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茶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茶叶学术期刊。

据《茶科学》官网2020年3月31日消息,《茶科学》第八届编委会共有委员46人。

据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2020年3月31日统计,《茶学》共发表文献2357篇,总下载次数693366次,总引用次数40021次。综合影响因子为1.762,综合影响因子为1.371。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0年3月31日数据显示,《茶学》文献1540篇,基金论文1050篇,被引33818次,下载146178次;根据2017年中文期刊引文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影响因子为1.53。

1964年8月,《茶学》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办。称号由朱德主席题写。当时是季刊,有16开本。2014年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可的学术期刊。《茶科学》主要报道茶叶科技最新成果,包括茶树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生物化学、机械、技术经济、综合利用、医疗保健等。《茶学》的读者对象是茶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茶技术人员、茶产业管理者和决策者。

附:《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外源接种曲霉黄曲霉毒素产毒研究》论文全文

《外源接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普洱茶安全性研究》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