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具 >

“普洱茶含黄曲霉素”?老谣不要传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554次

原标题:“普洱茶含黄曲霉素”谁告诉你的?不要传播旧的谣言。

10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发布消息称,10月5日,黑龙江省鸡东县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起因是在一次家宴上吃了酸汤,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起初,

“普洱茶含黄曲霉素”?老谣不要传

死因一度被判定为黄曲霉毒素中毒,但结果遭到多位专家质疑。

事情的真相出来了,但是几乎“备份”的黄曲霉素,最近还是在网上引起了恐慌,一些与之相关的谣言不断被转发。朋友圈里,类似普洱茶含黄曲霉素、大米因黄曲霉素等“旧闻”变黄,又开始兴风作浪了。

那么,黄曲霉素和黄曲霉素是什么呢?它们的危害有多大?他们会污染哪些食物?不小心吃了怎么办?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危害有多大?1毫克黄曲霉毒素可致癌。

“黄曲霉是黄曲霉菌群的一种,通常呈现肉眼可见的黄色或黄绿色。最适合生活在30摄氏度至38摄氏度、pH值为5.5的环境中,容易在土壤、有机质、谷物中生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波解释说,黄曲霉毒素是指曲霉菌种、寄生曲霉菌种等有毒菌株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农业部第八届科技委委员孙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所列为天然致癌物。

这是一种剧毒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砷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黄曲霉毒素1毫克可致癌,20毫克可致人死亡。”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刚指出。

“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可被肝脏吸收,通过细胞色素酶的代谢转化,诱发肿瘤抑制基因突变,从而致癌。”罗云波指出。

黄曲霉毒素不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组化学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迄今为止,已分离出20种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包括B1、B2、G1、G2和M1等毒素,以及毒性醇类。

罗云波说,在天然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最常见,危害也最大,多存在于花生及其制品、坚果和干果中。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是黄曲霉毒素M1,主要存在于牛奶和乳制品中。

哪些物质会被污染?我最喜欢花生和米饭。

“黄曲霉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最喜欢花生、大米、玉米。”孙毅说。

罗云波说,黄曲霉毒素在动物性食物中也很常见,如肝脏、咸鱼、牛奶、乳制品等。此外,在香料、坚果、干果、调味品和发酵食品中也发现了微量黄曲霉毒素。

在日常生活中,黄曲霉很容易“隐藏”在长时间没有彻底清洗的冰箱里,以及潮湿、黑暗、高温的地方。“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黄曲霉生长了,也不一定会产生毒素,也不是所有的黄曲霉菌株都能产生毒素。”罗云波说。

事实上,只有少数霉菌,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物,如腐乳、豆豉等会产生毛霉,但毛霉不产生黄曲霉毒素。”刘刚说。

“只要家庭厨房用具和餐具保持清洁干燥,让霉菌没有机会滋生,黄曲霉素等真菌和细菌毒素就不会产生和积累。因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原料的安全无污染,是防止黄曲霉滋生的最重要手段。”孙毅说。

误吃少量怎么办?可以通过催吐、多喝水等方式排出。

那么,我们如何鉴别和去除黄曲霉毒素呢?

“以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谷物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在食用这些食物前进行鉴别,根据是否发霉、变色、变质来鉴别是否含有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家里的烹饪温度一般不能破坏它的结构。

只有长时间高温加热,才能使大部分失活。”罗云波说道。

但罗云波指出,紫外线和微波能破坏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因此暴露或微波加热有助于去除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降低其毒性。

根据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常见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含量不得超过20微克/千克,如玉米、玉米粉、玉米制品中为20微克/千克,大米、糙米、大米中为10微克/千克。

小麦、大麦、小麦粉和谷类中的限量值为5.0微克/千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误食黄曲霉毒素浓度超过1mg/kg的食物,可能导致黄曲霉毒素中毒。

“食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不会引起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如果不小心误食,出现中毒症状,需要根据临床情况进行治疗。如果少量误食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可以催吐,多喝水,适当喝牛奶。

使其尽快排出体外。如果中毒症状明显,一定要及时送医,以免病情恶化。”罗云波说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