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井 >

是谁开启万里茶道的辉煌?羊楼洞茶区的“前世今生”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894次

今年春天,笔者随赤壁茶文化采风团来到地处湘鄂交界的龙角山地区,专程考察古瑶文化和茶文化,因为这里曾是万里茶道之源——羊楼洞茶区的核心区。一路走,一路看风景,参观遗迹;一路走下去,一路回顾历史,

求真相。活动结束几天了,我的思绪还在路上。于是我泡了一杯青砖茶,一边默默回味着其中的乐趣,一边录下了下面的话。

是谁开启万里茶道的辉煌?羊楼洞茶区的“前世今生”

羊楼洞茶区的由来

鄂南古镇杨楼洞,不仅是中国青砖茶、米砖茶的故乡,也是欧亚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兴盛了两个世纪。杨楼洞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被朝廷定为“园户”。公元6世纪,茶叶跟随商人们的骆驼商队。

它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亚的。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变成了“砖茶之路”,各国商队源源不断地从杨楼洞向中亚和欧洲各国输出砖茶。

可以说,正是当时朝廷的茶马互市政策和无所不能的晋商茶帮,才使得羊楼洞成为世界第一茶业古镇和万里茶道源头的重要地位。但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除非这个地方有更早的种茶历史,否则必须有大量开垦的茶园。

朝廷就有了重视茶叶贸易的基础,晋商就有了茶叶传遍天下的平台。那羊楼洞茶区这个茶园是谁最早开的?答案是——古,龙角山很久以前的主人。应该说羊楼洞茶区后来的辉煌,

和古瑶族有很大关系。

隆尧山及其周边的临湘、赤壁、桐城、崇阳等地区是古瑶族文化的发祥地。目前,这里有石屋、石村、石桥、石庙、石台和令人惊叹的石台。位于临湘羊楼寺幸福村的瑶族先民堆石文化遗址,

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龙角山,在赤壁的马家洞、瓦窑山、大珠山、青峰岭、仙人洞等腹地,不仅有古瑶文化遗迹,还有成片的古茶树。这些遗迹表明,瑶族先民曾在这里种植茶叶并繁衍生息。

杨楼洞自隋唐以来一直是茶叶的重要产地。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毛文熙在867,《茶谱》年写道:“鄂州东山、蒲阴、唐念郡皆产茶,大茶如韭叶黑,极软,治头痛”。

《太平寰宇记》年的《宋史地理志》记载:“鄂州蒲阴、唐年两县,民.只种茶叶。”这充分证明唐宋时期杨楼洞内有大量的茶园。也有史料记载,元代以前,龙角山及其周边山区居住着汉族和瑶族。后来,由于战争,

瑶族逐渐进入湖南、广西等南方地区。

三苗与古代姚远考

三苗,中国传说中从黄帝到姚舜禹的古老氏族名称。又称“苗人”、“尤苗”。梁启超认为“三苗”之苗蛮,这是变调。尧舜称之为三苗,春秋称之为蛮。

“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战国策魏策》云:“三苗人居昔,栗鹏之波左,洞庭之水右,南有文山,北有衡山”。《史记五帝纪》记载:“江淮荆州三苗数乱。

《张汤守节《史记正义》年》:“吴起说,三苗之国,左有洞庭,右有栗鹏。天子在北,洞庭在西,栗鹏在东。今天的江州、鄂州、越州也是三苗之地。"

有学者认为,湖南岳阳、湖北武昌、江西九江等地,多与今天的苗族、瑶族有关。赤壁,位于湖北南部,位于其“三庙”居住区的中心。据湖北多处考古发现,“三苗”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杨楼洞,原名杨楼洞。洞穴是指山谷中的平地,多用于地名。它是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总称,如苗族的苗洞、侗族的石洞、壮族的黄洞等。

《盘王大歌》中的《十二姓瑶人游天下》是对瑶族从古至今迁徙历史的全面记述,其中有一首唱道:“瑶族生于五常府,游遍青山,耕于龙头山上,老少皆宜,其乐融融。”一些专家指出,

歌词中的“龙头山”就是龙角山。羊楼洞茶区的核心区几乎与龙角山区重叠。毫无疑问,这里是古瑶族的发祥地。

在龙角山夏彤市境内的大坪乡内冲瑶村,村民们仍然信仰瑶祖盘王,不吃狗肉。而且古建筑遗迹上还有狗图腾的雕塑,在村民中流传了《拍打舞》年,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内冲村的村民是古的后代吗?我问了一位负责解释内冲村瑶族文化陈列馆的女士,她告诉我:“即使瑶族因战乱而大规模南迁,也有可能留下一小部分人。”当然,我还有一个猜测,

当时由于汉族和瑶族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瑶族习俗在汉族中被同化,然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汉族和瑶族通婚的现象,所以留下了一部分瑶族,这也符合文化传承的逻辑。

2001年10月8日,中国瑶学会公布《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其中说:“确认龙角山钱嘉东为瑶史早期钱嘉东”。2017年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咸宁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

羊楼洞和龙角山是“古瑶文化之乡”的核心区域。

连接历史的古代茶道

方圆200平方公里的龙角山属于幕府山,位于两湖交界处。好山好水出好茶,老龙潭瀑布巧好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一群人在幽静的谷底河床里徘徊了一会儿,在转来转去的山梁上跋涉。

笔者发现沿途都是绿色的野生茶树。我时不时地摘一两片嫩叶放在嘴里。在我嘴里咀嚼它们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一位爱茶的女士甚至采了一把野茶带到酒店,用茶做了两盘炒鸡蛋。这是第一次品尝如此奇怪味道的食物,每个人都赞不绝口。

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瑶文化和茶文化都集于一山,这就是龙角山的魅力所在。

因为有“袁”的热心引导,采风团一行在进入深山后不会迷路,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计划中的考察点。在龙角山梅池村一棵千年银杏树下合影后,一行人开始探寻一种深邃的古茶道。

《元铁托》说:“过去,这里的茶叶从这条小路经过马家洞运到羊楼洞,加工成红茶和砖茶。”赤壁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唐小平问袁是哪里人,他说:“我祖籍桐城,后来迁到湖南。

我的户籍是湖南的。"

唐小平说,湖南人自己说,他们的茶叶是从这里运到杨楼洞的,比我们赤壁人更有说服力。足以证明杨楼洞在整个茶区的加工集散地的地位。

由于时间关系,采茶团在古茶道走了一小段路后不得不折返。在小路上多次回首,不禁回想起发生在这里的一段历史:同治十二年(1873年),时任浦阴知府的郑宜霖和时任临湘知府的沈懿先后报告说

龙角山土匪聚众开党会,在附近的傅家冲、马步坳一带抢劫闹事。当时湖广总督李命官军提督刘维桢带领丁到二营,与杨柳楼局委员、湖北候补知府唐准晶商议。

唐准奉命守卫杨楼洞的钟毅营地,以摧毁茶叶市场。陈贵玉率队赶赴临湘傅家取匪,大获全胜。

笔者一直有一个猜想:在古代,交通不便,也许正是通过这条羊肠小道,陈贵玉率领的钟毅营才得以成功镇压龙角山的土匪。幸运的是,聚会结束后,

笔者无意中看到湖广总督李、湖北巡抚郭白银、湖南巡抚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批准,并送给湖北候补知府唐准敬、通城县令部、浦阴知府郑以麟、临湘知府沈等。

杨楼洞忠义营守军陈贵玉等一众好汉颁奖,赵霁。

好茶胜于唱歌。

杨楼洞的芙蓉花是古代的知名品牌。“芙蓉山产的茶品质最好,所以茶楼里的茶都标着芙蓉山产。

这一判断出自陈其华所著《湖北羊楼洞区之茶业》(第二卷第5号,《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1936),羊楼洞及其周边有上百个茶叶主产区。

其中,朱琳坳、狮子坳、芙蓉山、柳林铺、百花岭、关市、尖山、山景等都位于龙角山地区。

龙角山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名称。巴陵人(岳阳人和临湘人)称尧谷山和龙角山,赤壁人称宋风山和芙蓉山。龙井山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所以龙井茶、瑶谷茶、宋风茶、芙蓉茶都是羊楼洞茶区的茶名。

“你喝茶就喝茶,费的什么话……”,采风团一行是听着赤壁万里茶道文化协会秘书长李凤云的甜美茶歌登上龙窖山的。夜晚,当大家围着篝火,跟着远嫁赤壁的土家姑娘李凤云学唱着《六碗茶歌》的时候,

笔者想起另外一首关于茶的民歌。1961年,湖南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诚仁,将临湘龙窖山区民间艺人袁延长演唱的《卖茶歌》歌词改编,

并将歌名改为《挑担茶叶上北京》。所以说,羊楼洞茶区的龙窖山就是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

笔者期待,今后在龙窖山区传唱,甚至唱响全国的,不仅只有《挑担茶叶上北京》,还会有《峒乡茶歌》、《三碗茶》等民歌,这也算是本次赤壁茶文化采风笔会的成果之一。

作者:邓玉华,郭金华

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与茶健康茶叶的知识茶叶分类饮茶文化茶的起源茶的历史茶叶百科饮茶吧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