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品类 >

从“实”字看遵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588次

走进贵州湄潭奇味瞑祥茶叶出口有限公司的车间,加工线上红茶产品的香气扑面而来,几名工人熟练地将红茶成品打包入库。

虽然正值寒冬时节,不是采茶旺季,但遵义的茶叶加工企业却热火朝天。他们正在利用冬季茶园茶农修剪下来的嫩枝嫩叶,通过制茶新技术生产出口颗粒红茶,谱写了一曲跨越重洋的茶叶繁荣昌盛的诗篇。

从“实”字看遵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融入新的发展格局,遵义始终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稳扎稳打推动小茶成长壮大为优势产业。

忆往昔,万亩茶海,春潮涌动,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放眼今日,黔北一隅,茶园标准建设与质量安全并驾齐驱,遵义茶红遍全球、市场红火,出口“曲线”逆袭,强势增长。

生态、安全、清洁、优质等。都成了遵义绿色“金不换”的代名词,也成了振兴农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的幸福“地产”。

依靠资源禀赋夯实基础

这个冬天,下雪了,一亩一亩的茶园都经过了白衣的洗礼,对早春的到来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村茶山上,农技干部正在对茶农进行茶园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培训。核桃坝村村民何说:“这两年,在村合作社的带领下,技术有了帮助,销路有了保障。

我们的茶叶质量和产量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的茶叶价格普遍比去年高20%。"

“我们的茶园都是按照欧盟标准建设的,茶园投入的使用是统一的,管理是科学实施的。茶绿色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在100%以上。”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干部唐林自信地说。

干部群众的“实话”,道出了遵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招:依托资源禀赋,夯实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工业发展也是如此。近年来,遵义一直把茶叶的“品质”和“安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茶园管护方面,积极推广绿色防控一体化技术、茶园专用肥施用等绿色生产技术。

推进雨林联盟认证和欧标茶园建设,精心保持遵义茶叶洁净的生态品质。

20年来,遵义茶是镶嵌在黔北的绿色“金不换”,也是大自然“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出产好茶的珍贵馈赠。市、县、镇、村四级联动,茶产业将继续稳步发展。

全市茶园面积从不到3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亩,发现古茶树50多万株。茶叶综合规模全国第一,湄潭县连续位居“中国茶叶百强县”之首。凤冈县、正安县、余庆县进入全国茶叶百强县。

只有夯实基础,才能积累财富,才能稳步而深远地前进。该市建成出口欧标茶生产基地22.2万亩,雨林联盟认证茶园10万亩,打造了遵义红、湄潭崔涯、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湄潭、凤岗、正安、余庆获批“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凤冈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遵义先后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优质绿茶产区”、“中国最具竞争力茶叶出口区”等称号。

围绕绿色加工锻造力量

“我们村以茶园为蜜源,因地制宜开发‘崔涯蜜’,很受欢迎。目前已销售2万多公斤,销售金额达700多万元。”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岩孔坝村村支书凌渡说,绿色食品加工不仅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更是我们锻造实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2020年,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就提出,要推动农产品生产大市向绿色食品产业强市转变,遵义茶叶作为农产品先行者,一直致力于争第一,在实践中做。

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遵义茶业深深植根于创新和锻造实力。1940年,浙大西迁湄潭,聚集了一大批茶界精英,利用优质茶叶资源开发龙井、洪梅、梅绿。

后两者是“遵义红”和“湄潭崔涯”的前身。进入“十三五”后,遵义市委、市政府立足行业传统优势,将这两个品牌打造为区域公共茶品牌。

如今,这两个品牌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商标、地标保护产品和地标保护农产品,湄潭崔涯更是贵州茶叶首个驰名商标。

贵州阳春白雪茶叶有限公司是“遵义红”、“湄潭崔涯”茶叶加工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今年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值过亿元,成为茶产品与茶旅游同步发展的综合性茶企。

近年来,该市在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努力。加工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

全市注册茶叶企业1511家,大型加工企业近900家,蓝欣茶叶公司、阳春白雪公司等6家企业成长为全国龙头企业。全市茶产业加工产值也从“十一五”初的4亿元增长到现在的165.33亿元。

“如果把我们的产业链比作一棵树,只有树干没有树枝是不可能枝繁叶茂的。坚持农业之外看农业,努力从农业中长出工业,必须进一步丰富产业业态,加快产业融合,不断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坚定不移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突破,让特色优势产业之树深入人心。”市委书记魏汪束笃定地说道。

兴业富民带来发展成果

产业的繁荣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会带来共同富裕。

在遵义市余庆县严嵩镇二龙村,曾经外出打工的罗迪刚夫妇回乡带领村民公开创办余庆县凤翔源茶叶公司,通过“公司合作基地农户”将3万多亩茶叶辐射到二龙村及周边大宋村等8个行政村、518户茶农。

成为名副其实的“吃茶赚钱”的茶叶专业村。农村越来越美,人民越来越好。

谁能想到,这个茶叶专业村,原来是国家二级贫困村。现在村里每年有6万多人打工,比如采茶的临时工,基地管理的年工。这里普通茶农仅茶园收入就能达到6000多元。2019年,在政府的指导下,

公司另辟蹊径,做起了茶叶出口生意。

“虽然出口茶叶利润不高,但生产原料多为夏秋茶和秋冬管修剪的嫩枝叶,提高了茶园种树率。相比过去茶农花钱做冬管,现在冬管不仅管好了来年茶园的发芽率,还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一亩地比往年多赚1000多元。

全年茶园亩均收入过万,老百姓收入越来越高。余庆县严嵩镇二龙村支部书记陈晓卿说。

产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遵义牢固树立“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茶产业打造成为繁荣富民的大产业和遵义绿色食品产业的重点产业。在过去的三年里,

累计脱贫5.14万人,带动人均增收2400元以上;为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工作。

“近年来,我们利用茶产业的良好基础,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拓展市场。公司产品卖得很好,效益越来越好。”贵州凤冈县千羽之生态茶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彬说。

贵州凤冈千羽之生态茶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研发、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贵州省级龙头企业。作为首批打开国外市场的企业,公司茶叶出口在带动企业发展上实现了从探路到破局的质的提升。

2021年,公司出口茶叶192吨,金额7424万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比2017年增长40%和134%。

由点到面,看全局:只有奇葩,没有精采。

时光追溯到4年前,由于物流成本高、外贸订单少等因素,遵义大部分茶叶出口还是代理出口,茶叶出口量不足1000吨左右。如何寻找新商机、大市场,遵义敢闯敢拼、敢为人先,

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构建内陆开放发展高地,深入推进绿色食品工业发展,立足茶叶质量好、体量大的资源禀赋,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积极发展茶叶出口经济。

突出服务主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抓出口。遵义海关和税务、商务、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联动上门精准服务出口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化主体培育,推进茶园标准化创建、茶叶出口备案基地建设,

推动茶叶出口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现39家茶叶生产企业开展茶叶出口,其中有25家企业开展自营出口。

“今年1-11月,遵义海关检验检疫出口茶叶5400吨,货值15亿人民币,前十个月全市自营出口茶叶超过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超70%,约占全省自营出口的八成,

遵义占据了贵州茶叶出口的‘大半壁江山’”遵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茶叶对外出口是遵义茶叶综合发展拓宽产业道路的新举措,茶叶出口规模和优势不断扩大,成为了革命老区遵义第一大出口农产品,

也是茶产业发展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新增长极。

“今后,要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推动以茶、粮油、辣椒为引领的绿色食品工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产业幅,

尤其是要用好‘遵义’这个金字招牌持续打造‘遵义红’‘遵义绿’品牌和更多名优产品,努力在市场上赢得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上掌握关键话语权。”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如此说道。

一片“金叶子”让老百姓“一业致富”。下一步,遵义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把茶产业作为全市重要的生态产业和经济产业,持之以恒做大做强,促进加工技能升级,努力建设成国内最大的大宗茶出口基地,

国内知名的优质绿茶、红茶加工贸易基地,积极建设“中国茶业第一市”,不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