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井 >

武夷岩茶有哪些历史发展?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386次

在商周时期,武夷茶被普敏国的君主赠送给周武王。西汉时,武夷茶很有名。

唐朝元时期(公元806-820年)的孙桥在公元《送茶与焦刑部书》年间提到的“晚甘后”是关于武夷茶别名的最早文字记载。

武夷岩茶有哪些历史发展?

宋代,我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盛行,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当地的茶有100多种,包括几十种贡茶。此时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到建州进贡。

元朝统治者喜茶,品茶好,所以武夷茶成为首选,所以武夷茶在元朝正式成为贡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监管茶贡,特在武夷山四衢河畔设立“御茶园”。当时武夷茶大量进贡,延续了255年,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法令制茶,禁止蒸绿茶,改芽茶为贡品,逐步改为炒绿茶;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制茶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出现了乌龙茶。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的时期。武夷茶区不仅出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还有很多名牌。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茶山,以户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后来成立了互助组,农民联合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到3000吨。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农民的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进行生产和分配。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出口。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一次购买了武夷茶,并通过爪哇转卖到欧洲各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武夷茶已经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的日常必备饮品,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

最早的英文茶学文献中的“Bohea”就是“武夷”的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朱茶还高,居中国第一。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武夷茶已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种植,并在30多个国家定居。上世纪80年代,武夷茶风靡日本,被视为健美茶,倾倒了无数美女。

1962年,岩茶总产量只有2800多吨。十几年后,岩茶慢慢增加,1978年总产量只有6400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受到重视。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市现有茶山10万亩,总产量约8万吨(毛茶)。

产值近亿元,茶产业有大小制茶商130家,从业人员3万人。茶叶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就。武夷肉桂无性繁殖成功,由名杉升级为变种,种植面积约30000里。

199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进行了十几年的反复试验,无性繁殖成功,免去了断代之忧,保持了茶王大红袍的特性,并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

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认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和产品标准。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745《武夷岩茶》。

规定武夷岩茶按茶叶品种分为名杉、传统品种两大类,按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杉、肉桂、水仙、奇种五大类。大红袍、明杉不分级;肉桂分为特级、一级、二级;水仙,外来物种,一、二、三级。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牵头将武夷星茶业与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合并,组建新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形成以武夷星为龙头的武夷岩茶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武夷岩茶产业。

2010年《印象大红袍》由张艺谋、王潮歌、范悦创作的《第五印象》作品在武夷山正式演出。同年,武夷山市政府申报的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由张艺谋、创建的关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在京联合推出独家茶叶品牌“印象大红袍”。

这是张艺谋、王潮歌、范悦联合执导的《印象铁三角》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首个衍生茶品牌,拉开了中国茶品牌突破的序幕。同年,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武夷星及图”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