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铁观音 >

他达拉非(他达拉非的功能主治)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121次

在茶界,肖世英久负盛名,被誉为“云南克隆茶树之父”。有人也称他为“台湾茶之父”。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肖世英被评选为“大国茶工匠”。

普洱星海传媒提供

他达拉非(他达拉非的功能主治)

1953年,肖世英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不远万里来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勐海基地从事茶叶科研工作。他的余生,都被“栽”在了普洱。他似乎是为茶而生,尤其是普洱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坚持,肖世英和爱人张木兰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选育大叶茶树优良品种,进行插穗、苗木无性繁殖,先后培育出“云康”。茶”。10号、“雪芽100号”、“爱峰”、“云梅”、“云桂”、“木兰1号”等良种无性系茶品种,为大叶茶新品种选育、繁殖奠定了基础云南的品种。其中“玉康10号”于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最大的无性系茶园。同时,肖世英还致力于茶叶良种和方法的推广,打造名茶良种,种植茶树数千万亩,造福无数茶农,稳步提升云南茶叶品质。

他的一生都“种”在普洱;他一生,只养了一棵树苗……

肖世英同志生平简介

肖世英,男,汉族,1931年2月出生,湖南省新化县人,1953年5月参加工作,1993年9月退休。

1950年10月至1953年4月,肖世英在武汉大学茶学专业学习;

1953年5月至1958年8月分配到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工作,任选种课题组组长;

1960年1月至1985年12月,在普文农场生产部任农艺师;

1986年1月至1993年8月调入普洱茶科学研究所,任高级农艺师;

1993年9月退休后创办石母茶厂,并担任厂长。开展茶树品种选育、立体生态茶园示范等科研工作。

1953年

“在祖国边疆工作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早已做好了去艰苦的地方工作的思想准备。”

1953年,22岁的肖世英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与爱人张木兰不远万里来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勐海基地从事茶叶科学研究。

1954年

“如果你去南糯山,看到哈尼族用弯枝装饰的茶树,你一定会觉得奇怪,你可能还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都是古茶树,为什么南糯山的茶树不一样?和其他地方的茶树不同?外形不一样?为什么南糯山的茶树大多是伞形的?

1954年,肖世英拿着小秤,拿着笔记本,跑遍南糯山茶园,测量产量、试制茶叶,挑选特性优良的茶树进行扦插繁殖。

1956年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景迈茶的品质独一无二,蟹腿可以生存繁衍,人们也可以更加长寿。”

1956年,肖世英到景迈山对当地茶叶品种进行调查。

1957年

“建设一个好茶园,苗木的好坏关系到成败。培育壮苗,根系是苗木生长的基础,培育茶苗的根系是关键。”

1957年,肖世英首次发表了“以苗育苗”新扦插方法的技术资料。

1953年至1958年

“我们希望古老的传统能够得到复兴,树枝弯曲技术能够得到推广。”

在勐海期间,为解决茶树繁育中茶籽不足的问题,肖世英夫妇先后开展了茶籽育苗、茶树插条、茶树嫁接、茶树等多种繁殖方法的实验。树高分层。经过多年探索,成功试验了“以苗育苗”的新扦插方法,使云南大叶茶插条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插条不成活的问题。易于生根,为现代茶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坚实的基础。

1960年

“众所周知,茶树的产量除了与茶树品种、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外,还与树形密切相关。”

1960年,肖世英修剪了普文农场茶队所属的200亩茶园,开创了云南大叶茶树大规模修剪的先河。

1986年

“在古老的茶区,茶农世世代代以茶为生。茶树是什么时候种的、是谁种的,少数民族的长辈都说是祖辈留下来的,是孔明教他们祖祖辈辈的。”“种植茶树,是代代相传的。茶树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延续和发展茶叶经济,就必须繁育和培育茶树。”

1986年,肖世英夫妇正式调入普洱茶科学研究所。次年,肖世英被聘为高级农艺师。随后,他与夫人又主持选育了云桂、艾峰、云梅、丹洁白毫、雪芽100号等克隆茶新品种。

1992年

“当地丰富的茶树品种,关于茶树起源的神话有趣的传说,举世闻名的茶王树,隐藏在深山里的野生茶林,独特的茶树栽培技术,原汁原味的普洱茶。”茶的制作方法、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是我们感兴趣的考察内容。”

1992年,肖世英首次提出邦尾茶树是介于野生茶树和栽培茶树之间的过渡茶树的观点。这是研究茶树进化的宝贵样本。

1993年

“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赚钱,有相对固定的茶园,更容易做科研。”

1993年退休后,肖世英夫妇拿出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租了茶地,建了一个茶厂。建成示范立体生态茶园后,肖世英继续为云南这片土地选育和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立体生态茶园种植模式在茶叶产量、茶园环境、茶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有效解决了茶叶“高产不好收”、土地面积低等问题。利用率。

2006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中,‘科学利用、化害为利’的理念和方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用。”

2006年,“思茅茶园建设及茶园小绿叶防治研究”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8年

“推广种植茶树无性系优良品种,是增加普洱茶科技含量、提高普洱茶品质的科学平台。”

2008年,“克隆茶品种雪芽100号选育与推广”荣获云南省农业厅年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等奖。

2017年

“这是一种创造精神,普洱茶繁盛的时候,也是茶农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能够充分发挥的时候。”

2017年,肖世英荣获“云南省老科技协会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开发区”茶叶研究员称号技术。

2017年

“立体生态茶园凝聚了我一生所学,是一种创新的生产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新时代,我们应该有新的理念、新的理念。”立体生态茶园融入新举措茶园要进一步完善,就需要接班人。”

2017年,肖世英“师徒”招募仪式在滇西理工大学举行。14位茶艺师成为肖世英的第一批徒弟。肖世英坚持把课堂“搬”进茶山,带领学生到普洱各茶山开展集“科研、教学、技术转移”为一体的茶山游学,系统讲授茶知识园林经营、良种繁育、茶叶加工。

2019年

“我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非常辛苦。有一个来自丽江的学生,他自掏腰包,每次来,路费、住宿费、杂费都要花上千元。”成本很高,但他们能坚持下来,而且很成功,不容易。”

2019年5月,肖世英第二批“师徒”共招收徒弟35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自学。

2019年

“开发创新普洱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用心血和智慧。”

2019年,肖世英荣获“云岭工匠”称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