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167次
5月21日,在第二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作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博会的重点活动之一,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暨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众多茶行业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茶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以“机遇、使命、责任”为主题,从一片“绿叶”开始,描绘未来茶行业的新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中华在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茶高质量发展需要哪些科技突破》的演讲。根据发言内容,《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整理如下:
中国有4747万亩茶园,占世界产量的50%。世界上每两杯茶,就有一杯来自中国。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园面积和产量,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从2016年到2018年,
中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原因是什么?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茶叶发展模式侧重于发展名优茶。名茶主要采摘单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
但是很多相对成熟的鲜叶原料都没有采摘。与土耳其相比,中国茶园生物产量的利用仍有3倍的增长空间。今后,我们将控制茶园面积的增长速度,开发4700多万亩茶园的茶叶含量。
这是高质量的发展。
六大茶协同发展,形成了中国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时至今日,很多业内人士总觉得降低绿茶份额似乎是一种成功。错了,应该是绿茶和其他五大茶共同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茶才能有更好的价值和利益空间。
在出口方面,中国目前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如何在未来几年内真正提高数量、单价、金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贸易国?我们有六种茶叶,但是海关统计只有五种HS编码。
2020年,海关调整了出口茶叶的HS编码,将红茶列入,但取消了普洱茶的HS编码。熟茶属于红茶,生茶属于绿茶。到目前为止,黄茶和白茶还没有单独的HS编码。未来,
希望每一种茶叶都有独立的海关编码,再加工茶也是如此。还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海关法典。如果几大茶齐头并进,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需要政府通过科技的力量在决策时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进口方面。我们应该努力让中国茶走向世界,欢迎世界的好茶到中国来。在这里我只想提醒大家,印度黑碎茶售价3.4美元/公斤,品质非常好,真正符合“浓、鲜”的品质特征,相当于第一套中国黑碎茶的品质。
中国的黑碎茶分为四套样本:云南、海南和广东部分地区为一套样本,广东、海南大部分地区和贵州、广西少数地区属于两套样本。广西、贵州、四川大部分属于第三套样本的主产区。
其他地方如浙江、安徽、湖南、江西都是四套地区。今天我们将向国际市场出口红茶。在做好红茶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在国际市场贸易量最大的红茶上做文章。云南红茶的质量绝对一流,
同时要做好云南功夫红茶和红碎茶的文章。云南完全有机会进入国际红茶市场,形成独特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
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第一个瓶颈,供过于求已经出现;第二大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没有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性价比,无论是国内还是出口市场,
我们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出口规模的增长与茶叶产量和内销规模的增长不对称;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茶叶无论是产量规模、价格还是效益,都应该是世界第一。
茶园单位面积效益应该也是世界第一。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下面从六个角度阐述如何在科技领域形成突破。
1.突破茶树品种育种周期过长的瓶颈。中国是茶树的起源中心,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茶树基因库。依托强大的资源库,过去培育了很多高产、优质、高抗的优良品种,但很多品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原因是什么?因为通常需要30年左右才能成功选育出茶树品种。茶树是一种富含多酚的多年生植物。其常规育种周期太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功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在这方面,
必须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缩短茶树育种的周期,真正将基因工程技术融入茶树育种,解决茶树新品种引进慢的问题。今天,分子辅助标记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表观性状,并提前确定新品种的特征。
然而,我们在茶树分子育种中遇到了一个瓶颈问题,即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到今天为止,全世界都没有突破。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是成功开展茶树转基因育种和茶树基因编辑必须突破的技术瓶颈。
大多数一年生作物的转基因育种已经成功,但茶树的分子育种技术突破缓慢。
2.突破优质鲜叶机械化采摘和茶园管理机械化的瓶颈。现在的茶叶采摘以手工为主,但机械化采摘才是真正的未来方向。用机械采摘加工代替人工采摘加工是当今名茶降价的必由之路。现在
许多传统机械领域的专家正在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合作,希望解决高品质鲜茶叶采摘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问题。无论如何,中高档名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实行机采机制。
另外,由于劳动力不足,除了采摘,茶园管理(包括中耕、施肥、除草)也必须机械化。中国缺乏像日本那样精细化、小型化的茶园作业机械。在日本,即使是陡坡,也有机械化的作业方式。
这也是茶机实现跨界融合突破的关键点。因为未来20年中国总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今天还有4700多万亩茶园没有精耕细作,需要呼唤机械化手段的问世。
3.突破茶叶营养精准调控的技术瓶颈。如今,大家都知道如何给茶树施肥和养护,但了解茶园土壤微生物的特点和茶树根系微生物对养分的吸收转化规律,才是精准施肥的科学支撑。
如何将茶树营养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茶农能够掌握的技术,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田正在推进水肥一体化、精准营养、养分精准调控,但真正实现土壤、茶树养分精准调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茶树营养的精确调控可以节省肥料用量,
保持茶树的营养平衡,保证茶叶品质更完美,品质稳定性会更好。这看似简单,但还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突破。
4.突破茶树防御和修复倒春寒逆境的瓶颈。茶树大多种植在南方,早春气候不稳定。春茶开采前期,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很可能从25度降到5度甚至更低,茶树生长突然受到抑制,茶叶品质直线下降。
倒春寒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但抵御倒春寒低温胁迫的机制却是一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茶树遭受冷害和低温胁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前采取预防性监测方法。
确保倒春寒对产量和品质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极致,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瓶颈问题。我国的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可以从茶树的一些代谢指标来预测茶树抵御倒春寒的能力。
5.突破茶叶智能加工技术装备瓶颈。师傅做的名优茶质量好,但很难保证师傅做的每一批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只有通过机械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才能保证每一批茶叶的质量稳定。
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如果我给你一个大订单,你可以不慌不忙的做。因此,名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我国茶叶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今,名优茶在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走在了前列,但茶叶其他关键工序技术参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确调控技术尚未产业化。
比如红茶发酵是一个动态的生化过程,我们必须精确控制温度、氧气、水分、时间等发酵参数。以前都说看茶泡茶都是手工制作。如何使用智能自动发酵机保证每一片红茶发酵均匀,质量稳定,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突破。
还有黄茶。现在,黄茶自动黄化机研制出来了,迈出了一大步。湖南岳阳研制的自动变黄机,有效解决了手工制茶变黄质量不稳定的瓶颈问题。
如今,红茶在加工自动化甚至智能化方面发展迅速。很多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实现关键工艺参数的智能精准控制。
目前茉莉花茶已有150亿元的产业规模。而传统的茉莉花茶茶壶做成优质资源,浪费大,劳动强度大,加工时间长,加工质量不稳定。如何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对花卉切割过程的技术参数进行精确调控,
让每一朵茉莉花都在最好的环境中释放出清新淡雅的香味,这是我们团队正在做的创新研究。颠覆性的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创造了新的花茶产品。我们希望茉莉花茶的创新技术能够普及到国内大部分花茶加工企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茶业十分重视茶叶精制,但时至今日,由于名优茶的迅猛发展,精制技术已被搁置甚至遗忘。未来,我们将在机械开采机制的背景下,通过现代茶叶精制新技术和设备,获得理想的茶叶外观品质。
各种恶性杂质完全去除,产品规格清晰。所以茶叶的生产成本只有通过机采和机制提炼才能大幅降低。
6.突破茶叶深加工和功能成分利用的技术瓶颈。我国有4700多万亩茶园,40%以上的夏秋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需要作为深加工、出口茶叶和相对成熟的红茶、乌龙茶的原料。
深加工第一阶段是茶的提取物或功能成分,这个部分中国已经做到了世界规模最大。但是这还不够,我们一定要通过现代茶与健康的研究成果,把茶的提取物应用到大健康产业的功能性终端产品中,形成高倍增值的深加工产品。
茶叶的健康属性,可以通过深加工产业得到深度演绎和延伸。六大茶类由于原料不同、工艺不同、有效成分不同,所以在同一功能下的健康属性表现是有差异的。
我们要研究探明六大茶类在同一功能下的三个科学问题:什么东西有效?怎样有效?谁最有效?因而为六大茶类精准定位它的功能属性。同时,把六大茶类活性成分分离出来,延伸应用到大健康产业中。
所以,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要基于茶与健康研究成果把茶延伸到大健康产业中。过去,我国茶叶深加工的提取物产品主要是作为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的健康产品原料。现在,随着我们国力的强大,民族品牌的崛起,
国民对健康的诉求和对健康产品方便、高雅、时尚的要求,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在国内市场大发展的机会来了。
我们要把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做到极致,就是把茶叶原料1块钱通过深加工的两次升级变成最后的80—100元,这样,中国茶叶的规模和效益成倍式成长才有机会。
目前,我国利用25万吨左右的中低档茶,约25亿人民币的原茶价值,打造了1500亿左右的茶叶深加工产业。如果我们持续创新,再增加深加工利用茶叶25万吨,中国茶产业规模将再增加1500亿以上,
这样才是迭代式的发展,才是中国产业规模效益突破的发展趋势。
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突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农村部主导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都在协同创新,共同推进三大创新:一是基础理论创新。没有基础,走不深、走不远,
基础研究成果将引领中国茶叶未来发展趋势;二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的突破,产品出不来,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够落地,产业竞争力不足。三是产品创新。茶叶是一个消耗品、生活必需品,最后以产品面向广大消费者,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元化的产品创新,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消费诉求。
未来中国茶叶的发展趋势如何,我总结几句话:
1.茶园生产与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茶树品种优异化,茶树栽培的生态化,茶树植保绿色化,茶园耕作机械化,鲜采摘机械化,茶园管理信息化,全产业链标准化,这是茶叶生产端的必然发展方向。
2.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端的发展趋势。在吸取传统加工技术精髓的同时,要努力朝着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任何时候,我都坚持一句话,没有标准化、机械化,就没有现代中国的大茶业。
中国是大国小农,中国茶叶也是茶叶大国小茶农,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否则在国际大循环里,在国内市场中提升茶产品的性价比就有难度。
3.茶叶新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要在提高茶叶色香味品质基础上,不断实现方便化、功能化、高雅化、时尚化。我们不能把喝茶变得太难,不能把年轻人拒之圈外。今天喜茶、奈雪、茶颜悦色等新茶饮风生水起,
传统茶企看不懂,是因为传统企业没有按照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去开发传统茶产品。
按照这些方向坚持走下去,中国茶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在科技文化的融合协同推进下,中国茶产业一定会越来越辉煌!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茶叶应该选哪种类型的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茶叶应该选…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铁观音茶叶怎么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铁观音茶叶怎么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龙井茶叶价格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龙井茶叶价格表的解…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种类的茶明前上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什么种类的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八马茶叶铁观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八马茶叶铁观音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