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铁观音 >

蛴螬的功效与作用图片(中药蛴螬的功效与作用)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845次

别名

蟋蟀(《尔雅》)、蟋蟀幼虫(《本经》)、鹰跳(《吴普本草》)、地蚕(郭璞)、魏奇、盾奇(《别录》)、乳栖(陶红景)、土壤蚕(《安徽药材》)、老母虫(《四川中药志》)、核桃虫(《药材学》)。

蛴螬的功效与作用图片(中药蛴螬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破血祛瘀、散结通乳。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痛风、破伤风、喉痹、眼翳、丹毒、痈肿、痔疮。

《本经》:“主因气血瘀滞,气痹,血破,胁下坚满疼痛,闭月,皮肤污浊,目中有白膜。” '

《别录》:‘治胸腹吐血,骨折断血结,内疮,产后感冒,哺乳期。 '

《药性论》:‘将汁滴入眼内,可通窍活血,止痛。 '

《本草拾遗》:‘以红白斑为主,若斑有瘀伤,将幼虫捣碎,取汁敷于其上。 '

《日华子本草》:'可适用于恶疮。 '

作用

蛴螬水输液1:1000及以上对家兔子宫有体外兴奋作用; 1:100对家兔体内的肠管有抑制作用。 1:10000浓度对兔冠状血管、离体兔耳血管、蟾蜍肺血管有收缩作用;较高浓度(1:1000以上)还可使蟾蜍内脏血管收缩。大剂量有利尿作用但对血压无影响(急性家兔试验)。 1:1000的浓度可使离体心脏兴奋,浓度较高时会引起舒张停止。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或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成分

蛋白质、脂肪及各种微量元素。

炮制

筛去泥土,洗净,晾干。

《雷公炮炙论》:'阴干,与糯米一起炒至米焦黑。除去口部和身上的毛发,切成三四块,研成粉末。 '

性味

《本经》:'咸而微温。 '

《别录》:‘性微寒,有毒。 '

宜忌

《本草经集注》:'蜚轲(又名'蜚芰')是使者。邪附子。 '

归经

肝经

加工采集

5月至8月翻土捕捉。捕获后,用开水烫死,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后的幼虫呈长圆柱形或弯成扁肾形,长约2厘米,宽11.2厘米。棕色、棕褐色或黄白色。全身有节,头小,褐色,体壳硬而脆,体呈空泡,气微臭。以干燥、色黄、个大、完整者为佳。

产于江苏、安徽、四川、河北、山东、河南及东北地区。

植物形态

东北巨黑鳃金龟,体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体长16.2-21mm。头部布满密密麻麻的斑点。触角黄棕色,有10节,弯曲如膝,前胸背面有细刻的斑点。鞘翅各有3-4条纵脊,前足外侧有3个犬齿,内侧有尾刺。跗节末端最长,有一对爪,呈叉状。

栖息地分布:成虫生活于土壤中,夜间出现。幼虫生活在土壤3-6厘米深处。成虫和幼虫均以植物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药用部位

是圣甲虫或其他密切相关的昆虫的干燥幼虫。

临床应用

破伤风治疗

将幼虫倒置(头朝下),让它自然吐出黄水(如果急需,可以剪掉幼虫的尾巴,黄水会立即流出)。取黄水敷在伤口上(可以麻木伤口,使身体出汗);严重者,将黄水滴入酒中,煎服内服,以发汗。对于牙关紧闭的人,可以将幼虫水涂抹在牙龈上。也可将蛴螬捣成泥,外敷于伤口处,干后立即更换;或取幼虫10只,炒成粉,用黄酒分两次服(小儿酌减)。上述方法结合使用。治愈14例,治愈11例,死亡3例。所有有效病例均能在1530分钟内张口自如,喉痉挛消失或减轻,口腔分泌物明显减少,并能吞咽食物和药物。抽搐虽然吃药后可以缓解,但无法停止,仍需要其他治疗方法。 3人死亡均因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而死亡。

来自何书

《本经》

备注

(1)东北地区尚存有一种蛴螬,其原虫为Mimela lucidula Hope。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