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铁观音 >

中华茶艺的概念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991次

“茶艺”一词是由台湾省茶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现在已经被海峡两岸的茶文化界所认可和接受。但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最近,我读了陈文华的杰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我认为这是真的。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为茶文化领域的人士求教。

中华茶艺的概念

1.“茶艺”一词溯源

中国茶艺自古有之,但长期以来名存实亡。我国一些古茶书,如唐代陆羽《茶经》、宋代蔡襄《茶录》、赵霁《大观茶论》、

明代的朱权《茶谱》、张远《茶录》、许次纾《茶疏》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茶艺。虽然古代没有‘茶艺’这个词,但零星可以看到一些类似茶艺的词语或表达。

诗人、僧人、茶人陆羽的诗《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有如下诗句:‘喝了酒,便觉困倦,情思爽朗;再饮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杯下肚就能得道,何苦呢?’“谁知道茶道全是真的,只有丹秋这么做了。”皎然'茶道'

正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实践落实到饮茶艺术中,艺术离不开道,道离不开艺术,皎然的“茶道”既有“饮茶之道”的含义,也有“饮茶之术”的含义。

中唐卷《封氏闻见记》《饮茶》载:‘楚人卢鸿渐,谈茶之功效及炒茶之法。关于制作茶具的二十四样东西,都存放在笼子里。远近仰慕,好人家里养一双。熊总是有的,被鸿渐的理论广为点缀。

于是茶道流行起来,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喝。‘君臣皆饮茶’的‘茶道’,就是‘饮茶之道’,也就是‘饮茶之术’。陆羽《茶经》《四器》《五煮》记载了二十四器煮茶的方法。

对唐代流行的茶艺有详细的描述。陆羽是中国茶艺和茶道的创始人,尤其是皎然和常。

五代宋初《荈茗录》《奶妖》写道,“武僧写善沏茶。游京南,高吉星,延紫云寺,天天试艺。包勉和他的儿子被称为唐慎沏茶,擅长文笔,被誉为汤神。她擅长注汤点茶,她的‘艺术’应该叫‘沏茶的艺术’。

它的“生成灯”文章还指出:“那些喝茶并在面汤中想象图像的人,泡茶者知道上帝的艺术。萨马甫出生在金乡,在茶海中长大。他能在一首诗中注入汤和神奇的茶。一共四首欧,还有一首绝句,差不多是汤表。“注意,汤和神奇的茶变成了物品和诗歌,

这种‘通神术’就是‘点茶术’。

北宋时,陈师道为陆羽《茶经》所作序曰:‘儒家经典:‘茶之隐与否,乃守之方也。是包含在书中的,特别粗糙。我老公的茶是一门艺术,但是很精妙,有说不完的书。这是世界上最合理的事情,但在字和墨之间,你得到了什么?丈夫艺术家,

君子有之,德随后至,故为民也;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完蛋,所以你的事业就会成功。‘茶有无藏之方’原文在第《茶经》章‘三造’末尾,那么‘茶为艺术’的‘艺术’应该包括炒茶、制茶乃至种茶的艺术。

陈师道还认为,“茶艺”是底和目的,而德性是基础。尽管陈师道有批评陆羽“无为而终,所以事业有成”的倾向,但他并不否认“茶为艺术”的客观存在。

明代张远《茶录》《茶道》写道:‘做时细,藏时干,泡时净,细,干,净,茶道已毕。’张远的‘茶道’意为‘茶的艺术’,是泡茶、藏茶、泡茶的艺术。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公认‘茶是一门艺术’。它的‘茶道’和‘茶艺’有时仅指炒茶、点茶、制茶的艺术,有时也包括制茶、种茶的艺术。虽然中国古人没有直接提出“茶艺”的概念,

但从‘茶道’,‘茶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第二,关于“茶艺”有不同的看法

台湾省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老师说,‘什么是茶艺?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探讨茶业的原理和原则。

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满足。狭义来说,就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这里我们知道,茶艺的范围很广,凡是与茶叶的生产、制造、销售、使用有关的过程都在茶艺的范围之内。

比如茶山之旅,参观制茶工艺,茶叶知识,如何买茶,如何泡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如何品茶,如何品茶,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管理,茶的审美等等。都属于茶艺活动范围。所谓茶艺,

简单定义:就是研究茶学。茶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1]范增平老师的茶艺概念非常宽泛,几乎成了茶文化和茶学的代名词。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的陈香白老师也认为:“茶艺是人类种植、制作和使用茶叶的方法和程序。”随着时代的迁移,茶艺的'经济用途'目的不断加强,其内涵也以'茶'为中心,引申形成一系列'茶艺文化'(1)茶诗,

茶词、茶歌、茶赋、茶铭、茶对联;(2)茶小说、茶散文、茶杂文;(三)茶画、茶道具、茶雕塑、茶包装、茶广告;(4)茶乐、茶歌、特阿莫;(5)茶视听与茶文化网;(6)茶剧、茶影视;(7)茶和食物,

茶馆;(8)茶馆和茶馆研究;(9)茶道示范。茶叶展示包括三大类:茶叶种植展示、制茶展示、品茶展示。[2]陈香白老师将茶艺延伸到茶科技领域,其茶艺文化与茶文化接近。

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女士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术”是指泡茶、泡茶和品茶的艺术。[3]陕西作家文鼎老师说:‘茶艺是指泡茶、泡茶、喝茶的技术。

当技术达到完美时,它就成了一门艺术。[4]福建教师林芝也说:“茶艺”是有形的,包括种茶、制茶、制茶、拜茶、品茶等一系列茶活动中的技艺和技巧。[5]王陵、文鼎、林芝的茶艺观基本一致,

指的是种茶、制茶、泡茶、品茶的技艺。

台湾茶艺专家蔡老师认为:“茶艺”是指喝茶的艺术。[6]安徽农业大学丁一寿认为:‘所谓茶艺,是指备器、择水、生火、备汤、学茶的一整套技艺。

[7]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老师说:“在我看来,广义的茶艺学中所谓的‘茶叶生产、制造和管理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学科,如‘茶学’、‘茶叶贸易’,有一套严格的科学概念。

远远不是‘茶艺’一词可以概括的,也没有必要用‘茶艺’一词来涵盖,就像日本的‘茶道’一词并不涵盖茶叶的种植、制作和销售。所以茶艺应该是指泡茶的艺术和品茶的艺术。

[8]蔡、丁一寿都主张狭义地理解茶艺,把茶艺局限于泡茶和喝茶。

北京大学腾骏女士在为范增平老师《中华茶艺学》的序言1中说:‘茶艺的定义一直是个大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只指泡茶时的手法和艺术氛围。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包括所有与茶有关的茶活动,如采茶、制茶、制茶、鉴赏器具甚至茶诗茶画。狭义上更好吗?是不是笼统一点比较好?如果选择前者,会觉得其内容有点单调,不如日本茶道丰富;然而

从后者,人们会觉得中国茶文化还属于日常生活的范畴,艺术性不高,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腾骏女士似乎不满意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但如何定义茶艺,腾骏女士没有得出结论,但留下了问题。

中国茶的三个概念

“茶艺”这个词是台湾省的茶人发明的。1977年,一群茶叶爱好者,主要是中国民俗学会主席娄子匡教授,提议推广茶文化。为了恢复饮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了‘茶道’一词;然而,有人提出,虽然“茶道”起源于中国,

不过在日本已经专门做美容了。如果现在援引‘茶道’,恐怕会引起误解,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省;另一个担心是‘茶道’这个词太严肃了。中国人对“道”这个字有着特殊的尊重,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人们可能不容易很快广泛接受它。于是提出了‘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敲定。“茶艺”应运而生。[9]台湾省茶人最初提出‘茶艺’是‘茶道’的同义词和代名词。

目前海峡两岸的茶文化界对茶艺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由于把‘茶艺’理解为‘茶的艺术’。古代的陈师道、张远,当代的范增平、王陵、文鼎、陈香白、林芝等都有广泛的认识。

主张茶艺包括种茶、制茶、饮茶的艺术,有的扩大为茶文化的代名词,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理解来自于把‘茶艺’理解为‘喝茶的艺术’。古代如皎然、当代如蔡、丁一手等都有狭义的理解。

把茶艺限制在喝前准备和喝的范围——备器、择水、取火、待汤、学茶。

至于为什么要狭义地理解“茶艺”,笔者赞同陈文华先生的观点,即“应该明确茶艺的内涵,不应再将其与茶道、制茶、卖茶等概念混为一谈。它不必承担‘茶道’的哲学负担,更不必扩展到茶学的范畴。

去负担种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专心一意地将泡茶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事实上,中国的茶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国有十多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学本科专业,在茶学方面能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形成了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生态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营管理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药学、茶业历史等比较成熟、完善的茶学分支学科。上述各茶学分支学科,

有完善的体系和科学的概念,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远非'茶艺'所能涵盖。笔者认为,茶艺以及茶道、茶文化应在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开拓新领域,不应与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重复、交叉,

更不必去涵盖茶学已有的领域。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

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

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

明代张源《茶录》云:'茶兹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茶、水、器、火是构成茶艺的四项基本要素,如果加上茶艺的主体--人和茶艺活动的场所--境,则构成茶艺的六要素。

茶艺是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习茶--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烹治、品饮艺术活动。

茶艺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茶艺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

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

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茶艺与茶文化、茶道、茶俗

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

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

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笔者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茶艺与茶道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11]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蔡荣章老师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

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12]王玲女士亦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然而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茶艺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盖碗茶',

江西修水的'菊花茶'、婺源的'农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茶艺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茶俗的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茶艺,但绝大多数的茶俗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

但不能算是茶艺。

图一:茶艺、茶道、茶文化、茶学内涵关系图

图二:茶艺、茶道、茶俗、茶文化外延关系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