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品类 >

中企“茶叶经”助力老挝村民脱贫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107次

五月的老挝,已经是炎热的季节。然而位于老挝南部昌巴省巴松县的36庄园,微风徐徐,空气中弥漫着清新香甜的茶香。乍一看,到处都是茶农忙碌的身影。依靠古树茶,老挝当地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巴松县位于老挝南部的波罗芬高原,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常年凉爽湿润,雨雾丰沛,火山灰土壤富含硒元素,孕育了树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野生古茶树。

中企“茶叶经”助力老挝村民脱贫

“长期以来,虽然当地山区有好水产、好茶叶,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销售渠道缺乏,茶业长期处于高产出、低产值的局面。”巴松县县长皮蓬说。

8年前,来自中国的茶叶公司36庄园有限公司决定在这里建厂,并将在博罗芬高原发现的古茶树保护性地搬到了占地150公顷的茶园,建成了当地最大的茶林和茶厂,将原生态茶叶推向市场。

中国公司通过技术、资金、市场优势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一直帮助当地群众脱贫,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参与产业发展、就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茶园采茶三年的老挝姑娘Joy,和往年一样,在6月雨季来临之前,来到波罗芬高原的茶园采茶。“这座茶山就是我们的‘绿色提款机’。只要去茶山,就不会空手而归。”乔伊高兴地告诉记者。

乔伊以前在城里工作,工作不稳定,离家很远。自从这个茶园建立以来,她每年都和母亲以及其他村民在这里劳作。每人每天可以采摘15至20公斤茶叶,她的日收入超过15万基普(约合75元人民币)。“离家近还是稳定的,

每天有采茶班车,除了日常开销,一个月能省下300万基普。在工厂工作一个月仍然收入不到200万基普,采茶收入高。越来越多的村民来附近采茶。”乔伊说。

和乔伊一样,30岁的萨依在36庄园工作了4年,是负责茶园管理的园丁。Sayi以前在一个咖啡园工作,但是她在茶园的收入更高,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公司的产业化发展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茶园学习了中国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后,

以后还想开自己的茶园。”说着说着。

中国公司不仅自己的茶园产茶,还鼓励附近村民种植茶树,茶树由茶厂收购,结合当地茶叶特色和中国技术。中国的技术人员为村民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包括采茶、炒制、揉搓、晾晒、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步了,

村子里收获的茶叶越来越多。公司帮助村民解决了茶叶销售问题,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增收信心和种植积极性。

茶园所在的村子叫“36公里村”。村长阚战说,以前村子很落后,50%到60%的农民都是贫困户。庄园来了以后,高价收购茶叶,村民们纷纷改行种植茶树,不断扩大茶树种植规模,村民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以前,村民每天收入约为5万基普,现在他们每天收入超过10万基普。近年来,这个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百姓靠卖茶叶为生,新房子盖起来了。133户只有四五个贫困户。中企的《茶经》,让当地百姓实现了精准扶贫。”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扶贫的巴松县,近年来把‘一片叶子’作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通过提高茶叶品质、发展产业规模、扩大市场培育等措施,全县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新渠道。”巴松县县长皮蓬说。

对于未来的生活,乔伊和一步步富裕起来的村民们都有很多期待。乔伊说,他希望多向中国大师学习,提高自己的采茶技术,多存点钱,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希望有一天他能带着父母乘坐中老铁路的“澜沧江”动车去中国旅行。

“中国公司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当地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老挝人提供土地和劳动力,中国公司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这个项目成功地帮助大多数村民摆脱了贫困。

老中两国在减贫方面不断交流经验,老挝政府积极了解中国的减贫政策,并将其运用到各级政府的减贫工作中。尚巴塞省工贸厅厅长本亚德说。

“农村发展和减贫是老挝政府的战略优先事项,减贫一直是老挝政府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老挝积极推广中国的减贫经验和模式,借鉴中国的减贫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村民生产技能,创造长期效益。

中国的扶贫实践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老中扶贫合作必将为老挝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老挝总统政府部长凯马尼说。

(记者孙)据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