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品类 >

茶叶“炒上天”,如何才能“接地气”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537次

“特种茶”、“商务茶”、“金融茶”、“一块(饼)可以买一辆宝马,一个可以在广州买一套房”……据媒体报道,现在是春茶季,茶叶再次登上疯狂炒作的舞台。很多茶叶质量难分伯仲,价格混乱。

往往标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很多茶叶营销已经超出了日常饮用产品的范畴,或欺骗消费者,或暗藏腐败风险,或变成金融产品制造赚钱骗局。

茶叶“炒上天”,如何才能“接地气”

一块茶饼可以买一辆宝马,说到在广州买套房,谁买得起这样的茶?谁买得起?茶“天上炸”显然已经偏离了“喝”的目的,披上了“山茶”、“特效茶”的神秘外衣,变成了“服务茶”、“礼品茶”。

成为了大众化的高端礼品,催生了回收、寄卖等变现业务。

茶叶不是原罪,但天价背后的虚假宣传不可小觑。贵州某地为了卖茶叶,以海拔为卖点注册了“尚云2330”商标,准备以2330元一斤的价格出售;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一款福建土楼金莲养肝茶,

宣传有降火解酒,利清肝的作用;有些茶甚至还配有神话传说,以“当地老人多,双胞胎多”来证明茶的奇效.显然,“天价茶”只是虚假宣传“炒”出来的产品,其高价经不起推敲。

不仅如此,“天价茶”还催生了很多腐败问题。在某平台,一盒2021安吉白茶新茶售价29999元。以下备注“内置全额发票,送礼有面子,

茶做好了”;有的商家还在商品页面的显著位置标注了“领导喝的茶”字样。这样,“买的不喝,喝的不买”,“天价茶”就被赋予了“敲门砖”的重任。送的人自以为“高雅”,收的人也可以转手兑现成钱。

这只是贿赂的一个道具,变成了掩饰。

茶叶价格被“炒到了天上”,畸形的茶叶观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影响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杜绝这种乱象,需要各方面努力。茶企要严格自律,关好消费端的“水龙头”。

减少高价茶的利益驱动和炒作空间;爱茶人士要理性消费,不要过分迷信茶叶的“奇效”,对宣称有治疗作用的茶叶宣传要保持谨慎和警惕;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完善茶产品追溯机制,杜绝虚假宣传。

只有从源头发力,才能端掉天价茶的“铁锅”,杜绝天价茶滋生的土壤。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无论茶企、个人还是政府,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炒茶”的危害。特别是茶叶产区政府,要以长远的眼光坚持技术和标准的引导,以“接地气”的品质和价格赢得市场。质量高,价格合理,

让老百姓买得起,可能才是茶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