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454次
乌头是一种中药,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中药。只是人们对它了解不多或者不重视而已。一般主要与其他中药配合使用。不同的配方效果也不同。
【别名】:延胡索(《庄子》)、乌头(《尔雅》)、乌头、乌头、西毒(《本经》)、鸡毒(《淮南子》)、茛苕、千秋、杜公、郭阴、庚子、地秋(《吴普本草》)、Monopodium sinensis (《续汉书》)、附子(《日华子本草》)、乌头(《圣济总录》)、乌头、金乌(《纲目》) , Digustylus (《新疆药材》) 。
【药材类别】:根茎
【性味】:辛;苦的;热的;有剧毒。
《本经》 :辛,温。
《别录》 : 乌头: 甘、辛,有剧毒。武备:味辛,微温,剧毒。
《药性论》 : 味苦辛,大辛,剧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本草求真》 :入肝、脾。
《本草再新》 : 入肝、脾、肺经。
《本草撮要》 :从厥阴、少阳经入手。
【药用部分】: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Aconitum)(野生种)、乌头(Aconitum Aconitum)的块根。
【产地与分布】:乌头:生于山地草坡及灌木丛中。分布于辽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北乌头:生于山地、丘陵、草坡或疏林、草甸。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
【形态特征】: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为2个连续,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非常大,直径可达5厘米。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子互生,革质,有柄;叶椭圆形,宽5-12厘米,近基部3裂片,两侧2裂片,中央裂片菱形楔形,先端3浅裂片,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花序圆锥花序,在花序轴上具贴伏柔毛;萼片5枚,蓝紫色,被柔毛,上部萼片头盔状,长15-18毫米,宽约20毫米,侧面萼片近圆形; 2片花瓣,无毛;雄蕊多数,花丝的下半部分展开成宽的线形翅;心皮3-5,离生,密被灰黄色短毛。蓇葖果长圆形,有横脉,宿存花柱,尖芒。花期为六月至七月。果期为7月至8月。
北乌头,多年生草本,高70-150厘米。块根常连续生长2-5片,倒圆锥形,长2.5-5厘米,外皮黑褐色。茎直立,光滑。叶子互生,有柄;叶近革质,形状椭圆形,长6-14厘米,宽8-9厘米,有3个全裂片,裂片呈菱形,再分为深浅不一的羽状缺刻,末裂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有顶端尖,两侧光滑或有时略带毛。总状花序,或有时紧凑的圆锥花序;花萼5,紫蓝色,上部萼片头盔状,长1.5-2厘米,侧萼片长1.4-1.7厘米;花瓣2,无毛,有长爪,长距1-4毫米;雄蕊多数,无毛;子房5,稀3-4,无毛,花柱与子房等长。蓇葖果长1-2厘米。种子有膜质翅。花期为7-8月。果期为8月至9月。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或散。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用醋或酒研细敷。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头风头痛;中风失败;心灵的寒冷和疼痛;冷疝痛;瘀伤;瘀血肿痛;坏疽和中毒;麻醉和缓解疼痛。
《本经》:主用于中风、恶风、洗汗发汗、祛寒除湿、止咳上气、破寒热积。
《纲目》:治头风咽痹,痈肿疮毒。主要力量是强风。
《药性论》:可治恶风恶寒,寒痰覆心,肠腹疼痛,脓肿气阻,益阳,治牙痛,强志。用于治疗男性肾衰竭、阴汗等。主治风热湿痛。
《别录》:胸中祛痰,不能食寒食,亲友寒病,脐间疼痛,肩胛骨疼痛,目痛久不能仰,流产。主要是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瘙痒,时时寒热,导致腰痛,不能行走,痈肿脓肿。
《药类法象》:是治疗风痹血痹、半身不遂、月经不调的药物。
《东医宝鉴》:治疗风湿痹痛、破伤风盗汗。
《纲目拾遗》:柴凤活血,取根入药酒。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疗瘫痪。他还向创伤科索要药品。
治诸痹风:乌头(生,不去皮)、五灵脂等分。最后,滴下的水变成了一颗丸子,有弹子那么大。 40岁以下者,每次1粒,分6次服用。如果您生病了,请将一粒药片分成两份服用。用冰镇薄荷酒研磨,直到感觉轻微麻木。 (《本事方》 黑神丸)
治破伤风:乌头(生,去皮尖),白芷(生),二味共分粉。每服半钱,凉酒一杯,加葱少许,共煎,如人行十里,加白葱热粥。 (《儒门事亲》)
治久治头风:乌头尖(生用)一分,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一分,为末。每服半钱,薄荷汤冷服。他的鼻子从左向右抽动。 (《指南方》)
治偏头痛:乌头四两,川芎四两,白术半斤,生姜四两,葱少许。将其捣碎,装入瓷瓶中,密封,埋入土中。春三日,夏五日,秋冬七日,取出晒干。将葱、姜去掉,磨成粉。加入醋、面糊和五子丸。每次服九丸。躺下并加热酒。 (《戴古渝经验方》)
治清浊病,腹泻赤白,脐腹疼痛,里急后重:乌头三枚(去皮,一命,一枪,一烧灰)。制成细粉、醋糊球。有萝卜那么大。成人五粒,七粒。小儿三丸:水泻水下反流、红痢甘草汤、白痢干姜汤。 (《局方》 三神丸)
治一切痈毒:草五、贝母、天花粉、南星、木槿叶等分。最后与醋混合,擦四周,留头在中间,可解毒。如果干燥,可以用醋润湿。 (《景岳全书》草五解毒散)
治肿毒痈肿,未破则内消,已破则愈快:乌头草研末,与水调和,鸡毛扫于肿处。如果有疮,先贴膏药,不要让药物进入。第一次使用时,患者感觉冰凉如水,但全身无疼痛感。 (《圣济总录》附子粉)
治背毛、蜂窝、疖肿、大便中毒:乌头一粒、川乌头一粒、瓦一块、清水一桶。将二五、五彩瓷砖放入桶中浸泡。等到瓷砖被浸湿。将川乌、草乌在瓷砖上磨成糊状。用研磨机拾取药物并将其涂抹在疮口周围。若无疮痛,可一次涂药3次。四层纸,用纸条穿过孔盖住。若药干了,可用鸡毛沾水擦湿。这种情况不会持续超过三次。 (《瑞竹堂经验方》 二五三)
治阳虚发作,头颈疼痛不能忍者:细辛、新茶芽(炒)。乌头(较大的,去头,敲碎,切成黄豆大的块,用碎盐炒)等份。顶部很粗糙。每服二钱,加麝香粉半钱,水半杯,煎至八分稠,去渣,温服。 (《本事方》五香粉)
治脾胃虚弱,寒气久积,减食:附子一斤(洗净),白术二斤,陈皮半斤(去白),甘草四两(生) ,骨折),黑豆三升。取五味,用一石水煎干,去陈皮、黑豆、甘草,只取乌头、白术二味,晒干,粗捣,筛干,捣为末。用酒煮面糊为丸,如大梧桐子晒干,入瓷器内。每日空腹、饭前服,每次30丸,用咸汤温酒服。 (《圣济总录》)
治一切未破疮:加轻粉、蜡猪油少许,敷于粉上。 (《普济方》)
治疗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乌头一根,磨汁加适量烧酒,涂于局部,每日一次。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治瘰疬,初未发,亦治寒热:附子二片半,木鳖子二片。将米醋磨细,加入捣碎的洋葱和少许蚯蚓粪。充分混合并涂抹,然后在通风孔上贴一张纸条。 (《医林正宗》)
治诸风牙痛、饮食困难:乌头(炮)三枚,鼠尾草(研)、细辛(去苗叶)各一钱。捣碎并磨成细粉。每用一个字,就用手指搓一下,吐出来。 (《圣济总录》附子粉)
治脑溢臭味:草乌(去皮)半两,白术一两,川芎二两。将原料研为细末,和团,绿豆大小,每次十丸,同茶服。避免一切热的东西。 (《圣济总录》)
治咽喉麻痹、口哑:乌头、皂荚等分。最后加一点麝香,揉搓牙齿,抽动鼻子,牙齿就会自动张开。 (《纲目》)
阴虚火盛、各种热证患者及孕妇禁用本品。
《本草经集注》:芒草为使者。番桂楼、贝母、白莲、白芨(一书含半夏)。藜芦。
《药性论》:元智为特使。避免酱油。
《纲目》:害怕麦芽糖和黑豆。冷水可以解毒。
《本草汇言》:先天禀赋较弱,或阴虚内热、吐血者,以及年老体弱者、新妈妈禁用。
别名台湾海桐功效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疗闭经、肿块、出血、小儿疳积、流行性腮腺炎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理气血,调经”。…
别名刺槐内皂苷功效祛除顽痰,清除油腻污垢。治咳嗽痰多,痢疾,肠风,大便毒,头疮,疥疮。《纲目》:‘祛风湿、泄泻、便血、疮…
别名小簇红景天、凤凰草、凤凰草、莲座丛功效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主治虚劳乏力、骨蒸、倦热、燥血倦怠、月经不调…
别名大柴胡,银柴胡,马兰头(《贵州民间药物》)。功效发汗缓解症状,理气止痛。性味性凉,微苦、辛。加工采集夏季收获。植物形…
功效清热消肿。治咽喉肿痛、痈肿、跌打损伤。《药性考》:'捣汁治咽喉肿痛。'《陆川本草》:“促进肌肉生长,减少肿胀。”捣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