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品类 >

茶的传播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456次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中国在茶产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和利用这种植物,并发展成为中国、东方乃至全世界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产业,最早兴盛于巴蜀,向东南传播,遍布全国。唐代传至日本、朝鲜,16世纪后传入西方。因此,茶的传播历史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路线。

茶的传播

1.茶在中国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好木材”,所以中国的茶产业最早是在南方孕育、生产和发展起来的。

(1)先秦两汉:巴蜀是中国茶产业的摇篮。

顾曾指出“饮茶始于秦人取蜀之后”,即中国的饮茶是在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流传的,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早都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据文字记载和考证,巴蜀茶叶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将茶叶作为贡品之一。

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称帝的王宝《童约》年才有记载。有两句话:“把茶都泡了”,“舞阳买茶”。前者反映了成都地区。到了西汉时期,不仅喝茶成为常态,

出现了专门的器具;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舞阳”这样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期,成都不仅成为中国茶叶的消费中心,而且根据后来的文献记载,很可能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地。不仅在先秦、秦汉乃至西晋以前,巴蜀还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2)三国西晋:长江中游或华中成为茶业中心。

秦汉时期,茶产业随着巴蜀等地的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流传到东部和南部,比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左证。茶陵是西汉建立的一个县,以产茶闻名。茶陵靠近江西和广东的边界。

说明西汉时期茶叶的生产已经扩散到了邻近的湖南、广东、江西一带。

三国西晋时期,随着荆楚茶业的发展和茶文化在全国的传播,以及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中逐渐取代巴蜀,变得明显重要。三国时期,

孙吴在东南占据半壁江山,也是此时中国茶产业传播发展的主要地区。此时南方种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了很大发展,饮茶也传到了北方的高门豪族。西晋时期长江中游茶产业的发展,

西晋《荆州土记》也可以领个左证。上面写着“武陵七县茶第一”,说明韩晶地区的茶产业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巴蜀是全国唯一冠军的优势似乎已经消失了。

(3)东晋南朝: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茶产业的发展。

西晋南渡后,北方豪门渡江定居国外,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风气盛行,南方尤其是江东地区的饮茶和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茶业向东南发展。在此期间,

中国东南部的茶叶种植已从浙江西部蔓延到温州和宁波沿海地区。不仅如此,《桐君录》记载“昔阳、武昌、金陵皆产好茶”,金陵为常州,其茶出自宜兴。说明长江下游宜兴的茶产业,

也很有名。

三国两晋以后,茶产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4)唐朝: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如前所述,六朝以前,南方的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北方的饮茶者并不多。中唐以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吕燕诸村皆食之,数日不食,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如命,所以南方的茶叶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叶的生产特别发达。

中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的茶叶产量大增,制茶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是,湖州紫笋、常州洋县茶成为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正式转移到长江中下游。

江南的茶叶生产如火如荼。当时据史书记载,安徽祁门一带,方圆一千里之内,到处种着茶叶,山中无土。目前赣东北、浙西、皖南的茶产业在唐代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因为贡茶是以江南为背景,

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我国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据唐代《茶经》等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产茶区遍布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

几乎达到了可以和中国现代茶区相媲美的境地。

(5)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转移。

从五代到宋初年,全国气候由暖转冷,使得中国南方的茶产业比北方发展得更快,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成为宋代茶产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古竹紫笋到福建建安茶的变化,

唐代尚未形成气候的闽南、岭南地区茶产业明显活跃发达。

宋代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由于江南早春气温下降,茶树发芽推迟,无法保证茶叶在清明前送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言,“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集和加工必须力求完美。

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制作团茶、饼茶的主要技术中心,促进了闽南、岭南茶区的兴起和发展。

因此,到了宋代,茶已经遍布全国。宋代的茶区与现代茶区基本一致。明清以后,只是制茶方法的演变和各种茶的兴衰。

2.茶叶在国外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为流传的种茶、制茶、饮茶的习俗,都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据推测,中国茶向国外传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开始出口到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邻国。

公元805年、806年,日本最有诚意的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茶籽试种。宋代,禅宗大师荣从中国引进茶籽栽培。日本茶业继承了中国古代蒸青的原理,生产出风味独特的绿茶。

10世纪,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的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到中亚。

15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到中国进行贸易,与西方的茶叶贸易开始出现。

荷兰人在1610年左右把茶带到了西欧,1650年后又带到了东欧,之后又带到了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它在17世纪传到了美国。

1684年,印尼茶籽传入中国试种,随后中国、日本茶籽、阿萨姆种子传入中国试种。历经坎坷,直到19世纪后期才取得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叶的恢复和发展,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

18世纪初,喝红茶在英国逐渐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达优雅的行为。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人士相互赠送的高档礼品。

1780年,印度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引入中国种植茶籽。到19世纪末,这种叶子已经成为“印度茶的名字,在世界上充满了噪音”。今天,印度是一个茶叶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

17世纪,斯里兰卡从中国引进茶籽试种,后于1780年。1824年后,多次从中国和印度引进茶籽,并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品质优良,是世界茶叶出口创汇大国。

1880年,中国向英国出口茶叶145万吨,占中国茶叶出口的60%至70%。

1833年从中国引进茶籽,在沙俄帝国时代试种,1848年从中国引进茶籽,在黑海岸种植。1893年,他从中国聘请了茶叶教师刘,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到佐治亚州教授茶叶种植和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

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

我国政府分批派遣了茶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茶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00吨的绿茶厂。

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我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

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茶叶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茶叶的发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茶叶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茶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茶念为“TE”。

广东的“CHA”经陆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请参见下图。

由陆地传播的“CHA之路”

广东cha

北京cha

日本cha

蒙古chai

西藏ja

伊朗cha

土耳其chay

希腊te-ai

阿拉伯chay

俄国chai

波兰chai

葡萄牙cha

(注:后面的为茶在当地的读音)

由海上传播的“TE之路”

福建te

马来the

斯里兰卡they

南印度tey

荷兰thee

英国tea

德国tee

法国the

意大利te

西班牙te

丹麦te

芬兰tee

(注:后面的为茶在当地的读音)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