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龙井茶始于哪个朝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龙井茶始于哪个朝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湖龙井是中华传统名茶,属于绿茶,位列中国茶品之首。它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创制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滋味鲜醇爽口,营养丰富,为中国最主要茶类之一。
茶树年份通常是指茶叶的采摘年份。不同年份的茶叶在品质和口感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气候、土壤和其他环境因素会对茶叶的生长和品质产生影响。一些茶叶品种,如普洱茶和龙井茶,特别注重茶叶的年份。
在普洱茶中,茶叶的年份通常被称为“陈年”。陈年普洱茶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后,其口感和香气会发生变化,并且越陈越香。一般来说,陈年普洱茶的价格也会相对较高。
而在龙井茶中,茶叶的年份通常被称为“春茶”、“明前”或“雨前”。这些术语表示了龙井茶采摘的时间,其中春茶是指春季采摘的新鲜茶叶,明前是指清明节前采摘的早春茶叶,雨前则是指清明节后到谷雨节期间采摘的茶叶。
总之,茶树年份是描述茶叶采摘时间和储存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不同茶叶品种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和标准。
茶树因年份不同,而叫法不同。
新丛 ,以25年树龄为界,树龄25年以下者称“新丛或者成年茶 。 老丛,(枞) 超过50年树龄的茶树称“老丛(枞)”
古树, 超过 100 年树龄的茶树称“古树”。
因茶树积累的物质基础差异,古树、老丛(枞)、新丛的品质表现不同。
有的说30年以上,有的说50年以上,有的说至少要100年以上。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所谓的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儿童的眼中,30岁就算老了,可在老人眼里,30岁就是个青年;在过去,到了50岁就可自称“老夫”,“老朽”,但按时尚的观念,50岁还正是壮年;只有到了70岁,才算得上老,可以享受老人补贴。
茶树的寿命要比人的寿命长多了,但要称老恐怕至少也要50年以上。
如果按50年树龄计,从2010年逆推上去,只有在上世纪60年以前种植的茶树,才可算“老枞”;如果按100年计,要上世纪初种的茶树才够资格。但上世纪初的老茶树极为罕见,上世纪50-60年代种的茶树也不多;真正有数量的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末种的茶树,因为那时经济大发展,闽北的茶园发展比较多。
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公元775-780年)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记载。(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记载。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记载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茶叶随着时代的兴衰而时兴时败,特别是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茶园荒芫,名茶得不到发展,反而有的停产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历史名茶得以恢复,新创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笋,这些品质优异、风味独特的名茶,不断满足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名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龙井茶始于哪个朝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龙井茶始于哪个朝代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