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890次
湄潭县因水而名,因茶而名。近年来,贵州省湄潭县深入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地制宜,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坚定不移地坚持有故事、有风味、有内涵、有文化的“四好茶”发展思路,通过“五抓”,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融合”五大工程,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关注资源
湄潭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因势利导,一步一个脚印,推动茶产业蓬勃发展。
首先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海拔、低纬度、多云少日照”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结构疏松、黄壤土比例高”的地理环境,为湄潭县优质茶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特的生态使茶叶的氨基酸含量超过4%,茶多酚含量超过28%。
二是了解历史背景。湄潭县种茶历史悠久,梅剑茶在清代享有盛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湄潭县中央实验茶场的建立和浙江大学的西迁,给湄潭县带来了先进的茶叶栽培技术和茶叶炒制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茶叶科技的先河。
打开了中国近代茶业的大门,茶叶的品种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依托“一亩茶园十亩地”的经济效益、“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和“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的社会效益,不仅调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而且扩大了种植面积。
也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茶产业效应,也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鉴于此,湄潭县开始全面发展茶产业。
三是选择主导产业。湄潭县基于自身的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和历史优势,于2002年将茶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20年来,历届县委、政府始终把茶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
抓住省市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和“东茶西移”的重大机遇,以“坚守青山不放松”的魄力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将湄潭县茶产业提升为全市乃至全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典范。
政府统筹,大力抓。
坚持科学规划布局茶适区,制定各项奖励补偿政策,举全县之力为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是政策支持。相应的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2001年,湄潭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湄潭县茶业局(现更名为茶业发展中心),为科级行政事业单位。2022年,全国首家茶业环保法庭成立。
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实现茶产业转型跨越的意见》等文件,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工升级、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从组织、政策、资金保障等方面,助力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二是技术支持。加强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重点开展优良茶树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茶树高产栽培等技术研发。至今已开发出“微波固色”、“远红外增香”等成果1368项。
并依托专家、教授、学者、中科院院士等高级专业人才,为湄潭县茶叶专业培养实用人才。目前,全县拥有茶叶加工技艺2500余人,茶艺师1000余人。
第三是资金支持。一方面,鼓励茶企参与国际竞争,用财政专项资金建立“茶叶出口贸易专项贷款”融资渠道。珠海东西部合作基金出资1000万元,通过融资担保方式调动银行信贷资金1亿元。
最大限度满足出口茶企的资金需求,大幅提高茶叶出口产值。2021年,茶叶直接出口达4361万美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方便、快捷、灵活的优势,陆续推出“惠茶贷”、“茶链贷”等信贷产品。
给茶企和茶农送来了金融“及时雨”。
面向市场和提高效率
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推进茶叶质量管控、茶叶品牌培育和茶类开发,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首先是保证茶叶的质量。继续收紧“镇、村、组、户”四级管理责任,建立健全茶叶质量检验认证体系,大力推广欧洲标准茶园建设“湄潭模式”,确保茶叶质量。目前,全县已有216家SC认证企业。在建成的标准化生态茶园中,
有欧洲标准茶园8万亩,雨林联盟认证茶园4.4万亩,成功创建了“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实现了湄潭县茶叶良好生态与优质融合,也实现了茶叶基地由碎片化向规模化、生态化的重大转变。
二是要做一个名茶品牌。针对“有产品无价格,有价格无品牌”的困境,政府充分发挥促进服务的作用,注册了“湄潭崔涯”和“遵义红”两个公共品牌,对公共品牌实施星级管理。
规范并授权企业使用“湄潭崔涯”商标83件、“遵义红”商标56件,授权五星标识企业13家。目前,这两个品牌已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20多个省(区、市)的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1100多家品牌店、旗舰店和茶叶批发部,在天猫、JD.COM、Suning.cn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开设了400多家网店。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
“湄潭崔涯”和“遵义红”均获百年世博会中国名茶金奖。
三是创新茶产品。坚持“以茶为主,做足茶,突破茶”的原则,把经开区作为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主阵地,大力发展含茶饮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黑茶,
还开发生产了茶多酚、茶籽油、茶花、抹茶等15种深加工产品,入选“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十大示范县”。
连续融合和抓取
始终坚持“三次产业共生、三次产业融合”,不断在茶产业上下功夫,推动茶产品深加工、茶旅游融合发展,茶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茶产业的勃勃生机。
首先是以茶促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通过政府主导、培育主体、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统一了生产标准、技术培训、物资供应、产品销售,提高了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实现了“小散弱”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目前,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78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茶企5家,规范工业茶企14家。2021年,全县茶产业综合收入167.09亿元。
二是以茶促旅游。以山水田园风光与茶旅游融合为主线,精心打造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崔涯二十七等、中国茶海、中国茶城、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览园、茶业博物馆等一系列茶旅游景点。
建成了蓝欣、沁园春、云香等一批精品茶庄园,不仅形成了茶海、茶壶、茶汤、茶城、茶村五张亮丽的名片,也向世人描绘了一幅茶香浓郁的全景画卷。目前,该县有300多个与茶叶相关的服务业,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三是以茶促文。始终坚持弘扬茶文化,积累茶细节,丰富茶内涵,讲好茶故事,不断提高茶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渗透力。成功将“湄潭中心实验茶场旧址”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功申报湄潭崔涯、遵义红茶、湄潭手工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大学茶学院落地湄潭县,如期开展茶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酒店“六进”活动。与此同时,
他还创作了大量关于茶的诗歌,仅2021年就有60多首,推动了全民饮茶、全民懂茶、全民爱茶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富民强县全鱼抓
始终坚持把共建共享理念贯穿于茶产业发展始终,做好富民强县,让茶产业发展红利惠及全区。
第一,群众因茶而富。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补贴为辅,以“公司合作农户”为运作模式。茶农以茶园、土地、房屋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实现分红。目前,茶园分布在15个镇(街道)。
茶产业效益惠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而且很多茶企的兴办,为全县提供了各类就业岗位,每年就业2万多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95元。其中,50%以上来自茶行业。
“小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
第二,这座城市因茶而兴。我们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立县之本、振兴之道,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中国茶城,入驻企业和商户400余家,年交易额超过30亿元。贵州茶博会永久会址定在湄潭县。
目前已连续举办9届。2022年贵州省茶博会集中签约项目共18个、签约总金额21.61亿元,会展期间完成线上线下销售1700余万元、签订订单2.2亿元。今年,
湄潭县借助茶博会开展了“我有贵州半亩茶”等推介活动,极大提升了该地知名度、美誉度。
三是环境因茶而美。多年来,湄潭县坚持绿色为核、生态为媒、茶叶为笔,接续描绘了一幅生态宜居的最美画卷。在茶园大面积套种桂花树、樱花树等经济林木,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的良好生态系统,
茶园面积从2000年2.8万亩增至目前的60万亩,无性系良种达99%。同时,依托茶产业打造了以核桃坝等为代表的216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和819个村庄整治点,
广大茶区农村全面实现收入多元化、生活时尚化、居住庭院化、管理民主化的转变。
2021年,全县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茶叶总产量7.98万吨、产值67.43亿元,
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中国茶旅融合示范十强县”“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等2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20年、2021年,两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
湄潭小茶叶已蜕变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漫山翠绿的“茶海”已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贵州最美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茶叶应该选哪种类型的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茶叶应该选…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铁观音茶叶怎么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铁观音茶叶怎么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龙井茶叶价格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龙井茶叶价格表的解…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种类的茶明前上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什么种类的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八马茶叶铁观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八马茶叶铁观音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