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井 >

湖南宜章米茶制作技艺增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751次

近日,湖南省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陈正办函〔2021〕35号)批复了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15项。

其中宜章县传统医药——宜章范氏接骨和传统技艺——米茶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湖南宜章米茶制作技艺增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宜章范氏接骨术

范氏接骨是清末宜章县八里镇治冲的一个中医世家创立的。已有100多年历史,第一代创始人是范宝生。

1991年《宜章县卫生志》收录《名医传》范宝生,1998年《宜章文史资料》记载范宝生,1989-2000年《宜章县志》记载他和第二代传承人范的生平事迹。

从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正骨手法,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在第三代传承人、范和平、的传承下,经常参加全国、省级学术会议,推广范氏正骨。目前,

第四代传承人范毕业于华南大学医学院,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发表sci论文一篇。毕业后,他们继续继承和发扬祖传范氏正骨技艺,精益求精,并在原有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西医结合。

形成一套独特的正骨手法,为民治病救人。

范氏接骨术主要采用祖传的桡骨远端骨折、胫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股骨骨折等四肢骨折的复位方法,减轻患者痛苦,充分发挥“简而廉”的中医特色,再涂以祖传秘方黄龙接骨膏,促进骨折愈合。

米茶制作技巧

宜章县杨梅山镇平河村,地处海拔580-1200m的山区,云雾缭绕,阳光充足,湿度大,适宜茶树生长发育。

五盖山属于高寒山区,茶芽生长缓慢,小如米粒。因产量有限,所以弥足珍贵,被称为“米茶”。其制茶技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嘉庆《郴县县志》记载:“茶产于陈,以乌盖山为最佳。茶叶质量,

特别是在两个河口周围的地区,它是皇冠。"

解放前,两河口属宜章县管辖,其茶叶种植和生产技术也传至杨梅山镇平和李家塘村,但主要由农民分散经营。改革开放以来,从事茶叶种植和传统制茶的人越来越少。

也使得这项优秀的传统手工制茶技术处于濒危状态。

2014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的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人曾庆军以平地李家塘基地为中心,在李家塘设立了千亩茶叶种植基地,并于2016年注册了尚云农业有限公司。

形成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基地公司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产业发展,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

尚云绿茶(米茶)外形细腻匀称,银光隐现;精华嫩滑,清香持久,汤色清澈,叶色鲜醇。其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十分讲究,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三炒三揉”。

截至目前,宜章县已有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除此之外,还有黄祭、镇北岸长龙、石狮爬杆、瑶族打鼓、瑶族婚俗、莽山蕨根糍粑。

宜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宜章人的感情,承载着文化血脉。是宜章人的无价之宝,也是宜章人前世的回味。为他们的家乡点赞!(欧阳、程、谭晓聪)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