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110次
云南省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是中国之乡,这里有许多民族,包括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回族、瑶族、傈僳族、白族、苗族、壮族和汉族,他们都喜欢喝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
一直是该区各族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客人来时奉茶,可增进友谊;累的时候喝杯茶,可以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口渴时饮茶,可润喉生津;心烦闷闷的时候喝茶,可以安神;闲暇饮茶,口鼻留香,陶冶情操;因食欲不振、积食而饮茶,
可以帮助消化,解闷,刺激食欲。作为老乡,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的兄弟,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因此,茶文化所体现的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但通过饮茶来养生,
通过喝茶促进人际和谐和友谊是一样的,这是值得促进茶文化交流的,它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本文对文化区的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傈僳族、白族、藏族、纳西族的饮茶习俗作了简要考证,如有不妥,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布朗族饮茶习俗
布朗族吃生茶、酸茶、烤茶、竹筒茶。布朗族是古代“普人”的后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一千年前,布朗的祖先巴彦在寒冷的天气种植茶叶。
保存在思茅市澜沧县创世纪《奔闷》、布朗族《祖先歌》的地方志中,他把野生茶德智体的人工栽培茶称为“拉”,后被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喀多族借用,都称之为拉。
布朗族生活在思茅和西双版纳,布朗族特有的饮茶方式有吃“得奇”生茶、吃“腊”茶、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等。
吃“德气”生茶:在古代,布朗族人把野茶当作野菜,当作“调料”,称为吃“德气”生茶。至今,澜沧县景迈、芒井的布朗族上山劳作时,都带着凉米、咸菜、辣椒、盐,吃饭时摘一把生茶,蘸盐、辣椒当饭吃。
口含“蜡”(茶):随着布朗族对“德志”野生茶认识的加深,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为栽培茶后,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已发展到大规模种植的新阶段。布朗族人每天都带着“蜡”(茶)。
待产时累了,就把“蜡”(茶)放在嘴里,用“蜡”在嘴里的方式,消除疲劳,保护身体健康。
酸茶是布朗族食用、招待贵宾或作为礼品赠送的一种腌制茶。制作酸茶期间,每年五六月份蒸鲜叶,阴干,装入竹筒,密封严密,埋入土中。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有喜庆活动或者客人来访的时候,
挖出竹筒,取出茶叶,拌上胡椒粉,撒上盐招待客人,可以直接咀嚼。茶酸而香,喉凉而甜,助消化止渴。
吃烤茶:布朗族人把“蜡”(茶叶)摘下来,放在锅里炒熟,用手揉搓晒干,放在“国蜡”(小茶壶)里,放在柴火上烤,然后煮成茶汤喝。据说喝了它眼睛明亮,头脑清醒,没有痛苦。
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食物可以上山,但是没有蜡(茶)是不行的”。拿“蜡”当常备药,喝烤茶。
布朗族擅长烹煮绿茶。在田间,或者长途跋涉后,想喝绿茶解渴,可以用山野的山竹,用刀切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里,就成了奇形怪状的高脚杯。然后,你可以放一个装满清水的大竹筒,在火边烧烤。
水烧开后,放在茶叶里,再煮五六分钟,然后把茶叶倒进地上的茶杯里,拉起来喝。这种绿竹茶有甘甜的泉水和醇厚的绿茶的味道。
二、基诺族饮茶习俗
基诺族吃凉茶,喝烧开的茶。凉茶是基诺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吃茶方式。拌法是将刚采摘的鲜嫩茶叶揉搓,放入大碗中,加入清泉水。
立即将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生、大蒜、辣椒、盐等配料放入茶汤中拌匀,成为基诺族人最爱的“蜡皮”,即凉茶,当菜吃,别有风味。
基诺族人广泛饮用煮茶。煮茶时,先把壶里的水烧开,再放茶。茶煮好后,把茶倒进葫芦里,人们用葫芦品茶。喝后提神,防暑,解渴,提神。
三、哈尼族饮茶习俗
哈尼族人喝蒸茶、烤茶、瓦壶茶。
蒸茶:一般年龄较大的哈尼族人都喜欢喝蒸茶。从劳动力交易会或狩猎回来的路上,他们采摘新鲜的老茶,带回家,用饺子蒸熟,晾干,放入特制的竹盒中备用。饮用时,取适量放入杯中,然后用开水浸泡几分钟。
这种蒸茶喝后有一股糯米香,温润醇厚,清爽诱人。
烤茶:这是山野哈尼族在野外劳动时招待客人和饮用的方式。现场点起篝火,剪下一根新鲜竹筒,灌上清凉的山泉水,在火上烹煮。同时,采摘适量的新鲜老茶叶,用容器放在木炭旁边,慢慢烘焙,直到有烧焦的味道。
将筒内的水烧开后,用手将烤好的茶叶碾成竹筒状,煮沸一段时间后,除去茶渣即可饮用。香甜可口,有清新的竹香和茶香。
泥壶茶:哈尼族的泥壶茶,也叫待客茶,是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式。将盛满清澈泉水的陶罐支撑在铁三脚架上。陶罐里的水烧开后,加入新鲜的老茶叶,不断加水。至少煮两三次再喝。当茶煮好后,
将茶倒入竹制茶杯中,以示对客人的敬意。茶汤鲜浓,刚开始略苦,再甜,喝一次就让人觉得难以忘怀。喝了之后可以帮助消化,缓解油腻。
第四,彝族的饮茶习俗
彝族人喝烤罐茶、绿茶、盐茶、油茶。
焙壶茶:彝族人很喜欢喝。先将茶叶放入陶制茶罐中,放在火上烤至茶叶酥脆微黄时即可。用热的方法把茶壶从火源处拿走,用事先加热好的水装满。待壶内茶沫静止后,倒入开水至壶满,在火上煨一会再脱壶。
让茶沉淀一会儿,然后倒出茶来喝。彝族焙壶茶色、香、浓俱佳。
绿茶:彝族人的绿茶是将清澈的山泉水放入铜茶壶中,用火坑煨制而成。当水温升至水面时,将适量的水倒入茶壶中,放入泡茶器中,放在火坑上煮,煮开后用茶叶搅拌棒搅拌,逐渐变成金黄色。然后用茶叶罐钳把茶叶罐取下来,放在一边一会儿,停止沸腾。
过滤后倒入茶杯即可饮用。
盐茶:这是彝族人最喜欢的日常饮料。先将当地出产的紧压茶或饼茶掰下一块,捣碎,放入小陶制茶罐中,移至火坑附近烘烤。当听到锅里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发出烧焦的味道时,慢慢往锅里倒开水,小火炖五分钟。
然后把用线扎紧的盐放入茶汤中,摇几下,然后捞出,从火塘中取出茶壶,再把浓茶汁分别倒入杯碗中,用开水稀释后立即饮用。可以配玉米耙之类的食物,吃起来很舒服,很好吃。
油茶:用茶壶将茶叶煨至沸腾片刻,用漏勺将茶叶滤入茶筒,再用勺子或竹片将酥油、芝麻酱、鸡蛋清、盐等调料放入茶筒,然后左手握住茶筒,右手来回抽动茶筒内的拉杆。当茶汤和香料均匀后,可以倒入茶杯中饮用,使油茶清新爽口。
醒脑益眼,滋补强身。
五、拉祜族饮茶习俗
拉祜族人喝焦茶,烤茶,坏茶。
烧茶:拉祜族人喝茶的一种方法。从新芽上采集的一芽五叶六叶的鲜茶,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壶中煮沸饮用。
焙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常见的饮茶方法。先把小陶罐放在火坑上加热,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摇焙。当茶叶呈棕色时,倒入开水,去除浮沫,再加入开水。茶煮好后,主人会倒一点茶,尝一尝,测试其浓度。如果茶汁太浓,
可以加入开水,使其适合阴凉,然后倒出来给客人喝。这种焙茶香气浓郁,滋味浓郁,饮后神清气爽,怡然自得。
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式。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到半熟后,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风味特别。
六、傣族饮茶习俗
傣族饮用竹筒香茶。这是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傣语叫“腊跺”。拉祜族也饮用,拉祜语叫“瓦结那”。制法有两种,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
然后装入特制的嫩香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即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又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人小饭甑里,甑子底层堆放一层用水浸透的糯米,甑心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
约蒸十五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三香齐备,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竹筒的筒口直径为5—6公分,长2225公分,
边装边用木棍将竹筒内的茶叶春压后再装茶叶,边装、边烘、边春,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春紧为止,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公分的火塘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五分钟翻动竹筒一次,
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竹筒香茶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
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傣族和拉祜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狩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人竹筒香茶再烧五分钟,
待竹筒稍变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筒香茶,即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
七、佤族饮茶习俗
佤族饮用铁板烧茶和擂茶。
铁板烧茶:是佤族独具一格的茶饮,与烤茶相似,但风格又有所不同。饮茶方法是先用壶将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直到茶色烧烤到焦黄,散发出茶香味,再将茶倒人开水壶内煮,
几分钟后即可将水倒入茶盅饮用,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甜,焦中有香。
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木擂钵擂好的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上陶罐内共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效。至今佤族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饮茶方法。
唐樊绰《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景东)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与佤族饮用的擂茶相吻合。
八、傈僳族饮茶习俗
傈僳族饮油盐茶。油盐茶是傈僳族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在火上将茶烤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人食用油和盐,再加开水煮沸三五分钟,便将茶叶倒入茶盅,主人将茶敬送客人,开始喝茶,这种茶汤既能解渴,
又能充饥,别有风味,令人喜爱。
九、白族饮茶习俗
白族爱饮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用乡所产之茶冲泡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待客茶,用于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亲友造访。这种三道待客茶,白族语叫“绍道兆”,白族三道茶,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
富有趣味性的一种饮茶方式。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沸开,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亲自司茶,先将一只较为粗糙的小砂罐,置于文火之上烘烤,待烤罐热后,
随即将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罐子,使茶叶受热均匀,等罐中茶叶“啪啪”作响,色泽由绿变黄,且发出焦香时,随手将罐中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就将罐中翻腾的茶水倾注到一种叫牛眼睛盅的小茶杯中,
茶汤仅半杯而已,一口即干,由于此茶是经烘烤,煮沸而成的浓汁,看上去汤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进去滋味苦涩。冲好头道茶后,主人就用双手举茶敬献给客人,客人双手接茶后,通常一饮而尽。此道茶虽香,
却也够苦,因此称之“苦茶”。白族称这一道茶为“清苦之茶”,它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会在小砂罐中重新烤茶置水,或用留在砂罐内的第一道重新加水煮沸,与此同时,
将盛器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杯子,内中放上红糖和核桃肉,冲茶至八分满时,敬予客人。此道茶甜中带香,苦尽甜来,白族人称这第二道为甜茶或糖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要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主人先将一匙蜂蜜、少许姜片、三五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冲上沸腾的茶水,容量多以半杯半碗为度。客人接过茶杯时,一边晃动茶杯,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趁热饮下,
此道茶喝起来可谓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因此,白族称此道为“回味茶”。有的主人还取来一张用牛奶熬制而成的乳扇,将它置于文火上烘烤,当乳扇受热起泡呈黄色时,随即用手揉碎将它加入第三道茶中,
这道茶能领略到白族传统食品的风味,它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记住“一苦二甜三回味”、“先苦后甜”的哲理。白族主人款待三道茶时,一般每道茶相隔35分钟进行。另外,
还得在桌上摆些瓜子、松子、糖果之类的小食品,以增加品茶情趣,白族三道茶还成了晚辈学艺,求学上进时的一套礼俗。
十、藏族、纳西族饮茶习俗
藏族,纳西族饮用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纳西族用普洱紧压茶加酥油特殊打制出来的喝得最普遍的一种茶饮。先用一个能煨一斤牛半的大瓦罐将水煨涨,再把普洱紧压茶捣碎,放在小瓦罐里烤香,
然后将大瓦罐里的水加入小瓦罐烧涨,待茶汁浸出后,滤出茶叶渣,把茶汁倒入长圆柱形的木制或竹制的酥油筒内,与此同时,用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酥油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酥油桶内,
再放上事先炒熟,冲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之中能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使劲上下春打,使酥油成为雾状,这时茶和酥油、盐、糖等已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好后倒出来,趁热饮用。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普洱紧压茶为主料的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液体,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涩中带甘,咸里透香,它既可暖身,又能增强抵寒力,风格独特。
酥油茶也是藏族、纳西族同胞款待客人的礼茶。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会立即奉上糌耙,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地按辈分大小,先长后幼,向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
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人与客人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耙。客人一般每喝一碗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
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主妇也就不再劝喝了。在藏族地区,不论男女老少,人人皆饮酥油茶,很多人家,常把茶壶放在火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
文化民族饮茶习俗丰富多彩,还有待有心人进一步调查搜集整理,使之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黄桂抠,男,云南省思茅市文物管理所研究员,原所长,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第一、二、三届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秘书长、副秘书长。
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与茶健康茶叶的知识茶叶分类饮茶文化茶的历史茶叶百科饮茶吧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茶叶应该选哪种类型的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茶叶应该选…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铁观音茶叶怎么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铁观音茶叶怎么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龙井茶叶价格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龙井茶叶价格表的解…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种类的茶明前上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什么种类的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八马茶叶铁观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八马茶叶铁观音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