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铁观音 >

总书记“打卡”的茶园如何种出“致富树”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677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壮丽交响曲,也是人民微笑的生动故事。回顾202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地方视察时走进田间车间,他们与人民打成一片。

人民网记者通过回访总书记考察过的特色产业,描绘了一幅世界人民用勤劳梦想小康生活,用双手成就幸福的壮丽画卷。

总书记“打卡”的茶园如何种出“致富树”

在38度的高温下,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6月份套种的大豆苗已经不到半米高。“大豆可以给茶树补充氮肥,转移茶树上的病虫害。”茶农杨(音)指着茶树之间的青豆苗说。

杨茶园采用“有机肥+绿肥”——生态种植模式。夏播大豆冬种,不施化肥农药。茶树、病虫害、天敌处于有效的动态平衡中。

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生态优越,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

今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习近平强调,“要抓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坚持绿色发展方向。

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实地上。"

地方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特派员制度。

在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风景区,茶农世世代代沿着岩洞、石缝、石缝的边缘修建石堤,种植茶叶。传统的茶叶种植模式,茶园规模小,茶叶产量低,化肥农药造成景区水体和土壤富营养化。

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把自己的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增加了技术的源头供给,突破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承人,刘国英成为首批为茶农提供制茶和茶园管理技术培训的科技特派员之一。

“主要是向茶企、茶农普及茶叶新技术,特别是新品种、新设备,以及茶叶加工生产的技术培训。”刘国英介绍道。

2015年,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宏到武夷山实地考察,启动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实验。

“别看普通的油菜和大豆,都是我们专门筛选的,大豆需要接种高效根瘤菌,提高土壤肥力。”发明这一技术模型的廖宏向记者介绍。由于长期与大豆打交道,廖宏精通大豆的固氮作用。

通过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燕子窠生态茶园大豆根系潜力。

2018年,燕子陈茶园开始利用这一成果,将其打造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示范点。

“与以前相比,茶叶的味道更甜更香,茶叶的耐泡性提高,茶叶的优质率提高20%以上。”杨是生态茶园的受益者之一。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带动了近200户茶农致富增收。

从怀疑到观望,从观望到尝试,目前,武夷山市70%以上的茶农改变了世代相传的种茶观念,开始采用不打农药、少施或不施化肥的绿色生产方式,生态茶园面积逐步扩大。

茶叶科技推动茶业生态转型。有了质量的保证,如何强化品牌意识,实现产业发展?

“溯源保护确实是提高武夷茶产业市场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武夷山市农业局副局长陈说,全市正在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商标认证助武夷茶更进一步。从2019年“招标购茶”的实施,到2020年区块链溯源平台的发布,武夷茶信用增级体系逐步完善。

武夷茶的地理标志印在“茶绿卡”和“商品标签”上,消费者购买时扫一下标志就能判断是否产自武夷山。

此外,溯源平台也为武夷茶市场的公信力保驾护航。平台将茶叶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串联起来,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直接溯源。

武夷山市在保证茶叶品质硬实力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软实力的赋能。

“以前我们泡茶是为了泡一杯茶,现在要真正把一片叶子做成一个产业。”武夷山茶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小军说。

武夷山茶业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茶叶产量2.08万吨,产值22.63亿元,全市近一半人口从事茶叶相关工作。

武夷岩茶是福建一张靓丽的名片。下一步,武夷山瞄准绿色发展方向,欲打造“世界茶源”和“中国茶都”,进一步放大品牌价值,使茶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王茜刘嘉颖)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