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铁观音 >

黔西南:“老”茶走出新路子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551次

闻着茶香和大自然的气息,沿着茶园小径慢慢漫步,欣赏着茶园迷人的景色,游客络绎不绝。茶区变成景区,茶园变成公园,茶山变成金山。这些场景呈现在黔西南的普安县和晴隆县。

也体现了近年来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黔西南:“老”茶走出新路子

春夏秋冬走在普安、青龙茶区,行家一眼就能看出这一带的土壤、山川、气候都是产好茶的地方。

深入查阅相关资料——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无霜期290天,年平均降水量1439毫米,年平均日照1563小时,昼夜温差大,多雨多雾日.

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黔西南很早就培养了深厚的种茶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普安县与青龙县交界处的云头山上,发掘出世界上唯一的四球茶籽化石。

这一发现让业界认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在贵州西南部。

秉承老祖宗留下的这片沃土,黔西南州把茶产业作为“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严把质量关,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力推动泉州茶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标准化、品牌化、一体化、信息化发展。

全力把茶产业打造成为千亿产业,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茶产业逐步成为富民产业。

在晴隆县沙子镇腾龙岭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采茶季有数十名茶农在基地采茶。他们不仅可以获得茶园采茶的工作费,还可以获得每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

“现在我们县的茶产业覆盖了近3万农民,可以带动全县10多万农民增收。”晴隆县茶产业局局长罗说,目前晴隆县有茶企200多家,茶产业具备了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

目前,该县有茶园13.2万亩,已投产茶园6.7万亩,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1100亩。预计2021年规模达到20万亩,形成“10个万亩茶乡、20个3000亩以上茶叶专业村”的大产业格局。

同时,该县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个3000吨精制茶加工厂和16个初级加工厂。夏秋茶精加工能力提高到6000吨,年产值预计达到3.36亿元,每亩产值5000元以上,直接带动就业人口120万。

辐射带动了3.2万户、13.4万农民增收。

不仅晴隆县把发展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普安县也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帮扶脱贫的重要抓手。

“白茶昕薇已经扎根,脱贫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荒山在变金山,致富不忘党恩。”在普安县海拔1800米左右的五龙山大水塘茶苗种植基地,茶园里飘荡着贫困户罗绍武的歌声。

罗绍武的20多亩荒山,以前是长满杂草的草坡,现在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茶山。

大水塘是五龙山上的一个小地名。这里是红薯镇“白烨一号”扶贫种苗种植的核心区,也是普安两个种植点中最大的点。大池塘对面,远处是云头山,世界上唯一的四球古茶籽化石。

“我们村种茶历史悠久,至今还有百年古茶树。政府在1958年发放茶苗。”罗绍武说,独特的“夜潮土”让生活在这里的政府和百姓有了以茶致富的想法,但由于种植技术和后续管理的缺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直到2018年10月,“白烨一号”茶苗才在五龙山种下。经过茶叶专家的反复技术培训和茶农的精心管理,2000亩“白烨一号”扶贫茶园已覆盖862户2577人,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张梅是受益于这个茶园的村民之一。“没想到原来光秃秃的山坡变成了层层叠叠的茶园,不仅漂亮还增加了收入!”张梅是红薯镇屯上村人,以前和丈夫在外打工。2018年回来后,看着满山的茶海,就再也不愿意出门了。

“现在茶山是金山,地还是那块地,但能在地里挣三元钱。”张梅说,土地流转了20多亩,每年每亩有100元转让费;我在茶园做日常茶园管护工作,合作社一个月2170元工资;采茶季节,

养护后的采茶,每天至少能赚100元。

南方有贾母,贵州有好茶。不仅晴隆县,普安县,兴义市七社镇,夏龙村,玉萨镇,安龙县等地,都有传统的茶叶种植历史,都在形成品牌发展茶产业。

据统计,2018年,黔西南州茶园总种植面积44.6万亩,生产面积28.1万亩,覆盖茶农14.33万人;2019年种植面积50.01万亩,生产面积29.9万亩,茶叶产量1.7万吨。

产值16.31亿元;截至2020年8月底,茶叶总种植面积51.6万亩,生产面积达到29.6万亩。

“老”茶走出了一条新路。黔西南州围绕普那山、云头山、龙头山、八步山等适宜发展茶产业的重点区域实施了大规模布局。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该地区现有的品牌优势,以“普安红”、“丰丸绿”、“八步紫茶”为品牌龙头。

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做出名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