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具 >

茶农老刘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796次

去年八月,当我遇见老刘时,他正在山上卖茶。

那座山是甘肃陇南文县碧口镇的山,叫马家山。这座山很高,海拔1200多米。山上有个水池,叫龙池。不知道什么时候山与峰之间有了这么一潭水。

茶农老刘

临近中午,天气闷热。老刘正坐在池边垂柳下乘凉。看到有人来了,我就起来了。他的脸是棕红色的,肯定被晒了很多年了。

他的茶摊是一个简单的木架子。茶叶,有的装在塑料袋里,有的用锡纸包着,有的散落在几个小竹筒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金芽”。第一次听说这种茶。我从来没喝过。我拿着杯子,仔细端详。

金黄色的茶芯在开水中不停起伏,却不急着舒展;茶叶渐渐淡黄色。一股香味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间摇曳。水有点热,我试着喝了一口,略苦。

我转过头去看巨大的龙潭,它真的像一颗巨大的天然翡翠镶嵌在青山之间。水面异常平静。偶尔有蜻蜓,有清澈的水。知了不知躲在哪里,叫声此起彼伏。树梢上,乌鸫不时飞过,叽叽喳喳,声音婉转。

我和老刘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他讲陇南话,口音很重。还好我也是甘肃人。虽然不是完全理解,但还是比较接近的。

老刘不仅卖茶叶,还有十几亩茶林。

“一亩地能种多少棵茶树?”

“四百五十株植物。”

这样算下来,肯定有四千多株,一点都不算少。

茶林是老刘和老伴的生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种植,采摘,卖茶。

老刘带我看了他的家。离家不远,就是茶林;沿着小溪走,不远,就到了茶摊。这样的生活很简单,但他忙那么多茶树就够了。

"看,金色的花蕾,春天是黄色的,秋天是绿色的."老刘说。现在是夏末秋初,一棵树的叶子一半黄一半绿。

他还有一块“龙井”。西湖龙井我是知道的,但在陇南还是第一次听说。看我不相信,老刘带我去茶林看那棵产龙井的树。树不高,叶子绿而密。我研究了很久,得到他的同意,扯下一片叶子使劲擦。当我闻到它的时候,

隐隐约约,真的有龙井的味道。

他家的龙井茶,因为颜色不同,能卖到几千元一斤,有的才两三百元。

走之前加了老刘的微信,买了两袋茶叶。带着味道回来。味道不错。

日子过得稀稀拉拉,昏沉沉,快一年了。经常想起老刘在广州的茶摊。我记得老刘说他们那里确实不错,但是有点偏。广州和陇南相距甚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到老刘,但是经常在微信上看到他。他在朋友圈“炫”了龙池。

湖光山色都是菖蒲和鲜花。太美了。我想再去一次,找个农家乐住几天。雨后的空山,站在湖边,看着山和云。他还“炫耀”自己的茶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是他和妻子辛苦劳作的结果。

也是老两口一生的希望。就在几天前,他还“眼花缭乱”地看着春茶,一朵一朵,细小的芽、细细的叶、尖尖的针,让人看了绿意盎然,满心欢喜。

想必老刘今年有个好收成。果然,微信上一聊,金芽产了十几斤,龙井产了一百多斤。五六万元的茶叶,除去成本,赚了两三万。

还有一天,我和老刘微信聊天,才知道他有一儿一女,都在外省工作。这么多茶树,每到清明节前,老两口都忙不过来,需要帮手。

“茶叶和韭菜一样,采得勤,产得多;慢摘,少产。”老刘说。

刘还说,很久以前,他用手工泡茶。2010年,他买了一台机器,用了几年。它坏了。2017年买了第二个,半自动的。

泡茶我是外行。老刘跟我说了半天我才明白过程。茶叶早上采摘,下午炒制。第一步是“杀青”。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把叶子的水分去掉,在200度左右的温度下烘烤一个小时。这是机器的功能。第二步是“脱毛”。

也要一个小时。还是机器工作。第三步是“回锅”,不能完全依靠机器。时间和温度看你自己的经验,每批茶都不一样。

“你一次能炒多少斤茶?”我问。

“一次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克。”这还是指“活叶”,即从茶树上摘下来的叶子。成品之后还要用分包机把碎渣子去掉,剩下的就是我上次看到的茶叶了。

我问他,为什么不开个网店?现在“带货直播”很流行,可以试试。

老刘笑了:我这个年纪,不会摆弄那些新玩意。

聊着聊着,老刘发来了“视频通话”的请求。然后,我又看到了他红褐色的脸,看到了蒸云下的龙潭,看到了满山郁郁葱葱的核桃树,听到了画眉鸟欢快的叫声。

原来他连上了视频,想让我看《茶壶》——。

红罐,绿罐,白罐.龙池岸边排列着一组茶壶雕塑。据老刘说,有一百多个。壶上刻有“茶语”“茶思”等与茶相关的文字。我让他抱抱那个巨大的红盆,他抱了三次,半圈之遥。

“我们村现在靠茶叶生活。以前只种茶叶卖,现在变了。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景点。”视频中,老刘笑得很开心,一脸阳光.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