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具 >

福鼎1959年前的一些茶人茶事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562次

1951年,王报名参加了福州的一个劳动训练班,在那里学习了8个月。1952年到福建省贸易公司报到,30多人去支援地方工作。王被分配到福鼎。

22岁时,王到铜山茶叶收购站参加工作,随福鼎名茶师师傅学艺。陈丁山,1891年出生于福鼎柏林东阳山。他从小跟随父亲制茶,对制茶和品茶有特殊的技艺。

福鼎1959年前的一些茶人茶事

20多岁的时候,被当时的禾茂芝茶店老板袁子清看中。年轻时跟随袁子清到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地从事茶叶贸易。30多岁时被袁子庆聘为禾茂芝茶店的掌理,相当于技术总监。他负责茶店收购毛茶业务和评定茶样品级。

审核茶样,制作加工茶。

1930年,袁子庆创制“橙红色”柏林工夫红茶,因其汤色橙黄而得名。他用福鼎大白茶做原料,而不是用柏林茶芽头做。制作时,采摘芽叶要求早采、嫩采。在初始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控制适度萎凋。

为了提高鲜度,严格采用轻重揉捏相结合;发酵特别注意温度、湿度和时间;烘焙宜采用炭火双烘的方法,后烘宜“文内慢烤”,掌握火候,力求在香味彻底的基础上保持鲜爽的特点。

“橙”代表了柏林功夫高级茶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1934年,上海华茶公司派人到柏林购买,陈丁山是制作“桔子”的首席制茶师。

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福鼎茶厂有四个茶叶收购站(简称茶叶站),分别是铜山、柏林、点头和成勋茶叶站。陈丁山在铜山茶叶收购站工作,负责审核茶叶等级。王说是一级品茶师,是福鼎最有名的大师。

1952年,陈丁山在福鼎县茶叶大师赛中获得冠军,次年在成勋茶叶大师赛中获得亚军。当时他的工资是全县最高的,月薪300多元,是普通干部的6倍。在采集站工作和跟随陈丁山大师学习的一年中,

王着实佩服大师高超的制茶、品茶、观茶技艺,也见识过他火爆的脾气。陈鼎给王讲了最喜欢的“橙”白林功夫红茶。如何生产出高品质的“橙”柏林工夫红茶,

这也成为王在柏林茶叶一厂一直追求的目标。

有一个故事是王永远不会忘记的。他说,那时候很多茶农每天都会把柏林工夫毛茶送到铜山茶叶站去买。为了避嫌,收购站柜台很高,茶农和茶叶鉴定师不能见面,茶农需要排队叫号。其中有一个很厉害的制茶师,做生茶的。

第一次送到陈丁山,被判定为不合格品。制茶人并不信服,第二次他把茶叶样本送到陈丁山进行评估。陈丁山说:“这个茶叶样品已经被评定为不合格,怎么能送进来又退回来!”制茶商第三次把茶叶样品送到了陈丁山。

他生气了,把茶样扔出柜台,破口大骂。茶艺师回去后召集了很多人围攻陈丁山,这迫使茶厂领导考虑调整陈丁山的职位。

1953年,调到柏林茶叶收购站,王调到柏林茶厂。茶站和茶厂的距离很近,所以王每天都可以去的茶站学习。王坦言,在泡茶时,是师傅给他指导。

让他在制作茶道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1955年逝世,王师从福鼎另一名茶师吴先生。吴是民国时期双春龙茶庄的掌门人,有着高超的制茶技艺。在王的心目中,他只有和吴两个师傅。

白林茶厂建成后,白林茶厂的王和魏宝全开始潜心研制“橙红色”的白林功夫红茶。福鼎大白茶茶树种植面积有限,采摘量相对较少。原料多为柏林茶(土茶),适合制作“橙红”的原料相对缺乏。

1957年后,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扩大,特别是翁江茶场成立后,原料短缺问题才得以解决。

红茶的制作过程经过了曲折发酵。以前搓是用手,用脚搓。机械扭绞怎么用?1957年,王在湖北恩施参加茶场会议。当他看到液压滚压机时,他询问了生产原理和机械设备。回到茶厂后,他继续琢磨开发。

最终成功开发应用。同时吸引了闽东寿宁、周宁、福安等地的茶叶技术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通过几年的努力,1958年,红茶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进行了室内萎凋冷发酵和炭火烘焙,大大提高了红茶的品质,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双丰收。福鼎茶厂精选的柏林工夫红茶,荣获全国优秀红茶品质红旗奖。

红茶很大一部分是柏林茶厂生产的,然后勾兑后送样。

王说,1958年,柏林工夫红茶排名第三,仅次于祁门红茶和滇红。在此之前,柏林工夫红茶排名第七,仅次于谭洋工夫和政和工夫。柏林茶厂生产的红茶由福鼎茶厂精制,运到上海。经过苏联茶叶专家的鉴定,

全部作为茶叶出口苏联,也成为苏联的礼品茶。中苏断交后,红茶滞销,这是后话。

王简介:1931年生于福州。1952年参加工作,1953年分配到福鼎茶厂白林一厂从事茶叶生产加工。1962年开始白茶室内热风萎凋研究,1963年研制成功。

改变白茶生产靠天吃饭的历史;1968年发明了白茶新工艺,投入港澳市场,大受欢迎。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