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具 >

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别山区石佛村依靠茶产业脱贫致富

2022-01-18 作者 :品茶网 围观 : 348次

新华社合肥11月10日电题:坚守“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别山区——诗佛村依靠茶产业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姜刚

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别山区石佛村依靠茶产业脱贫致富

初冬时节,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嘉宝镇诗佛村的3300多亩梯田茶园一片翠绿,生机勃勃。改造老茶园,管理新茶园,维护茶叶加工机械.记者来到诗佛村,看到这里的村民正在辛勤劳动。

播种来年丰收的希望。

“我家有8亩老茶园,5亩新茶园。今年茶叶收入5万多元。”从事生态护林的贫困户冯立新说,传统作物种植光照差、水分少,平均每亩收入不到1000元。村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后,

村民们从茶产业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钥匙”。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嘉宝镇诗佛村的梯田茶园(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蒋刚摄

诗佛村背靠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平均海拔800多米。这里是当地名茶岳西翠兰的核心产区。上世纪80年代左右,这里出产的茶叶价格低廉,当地人无奈,只好破坏茶园,种植杂粮。“萝卜和红薯被用作口粮,

曾经是这里村民贫穷生活的写照。

想要快速脱贫,必须依靠产业带。“面对贫困发生率超过40%的困境,我们只能找到‘病根’对症下药。”诗佛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自2012年以来,该村结合当地情况,将茶产业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

一方面,诗佛村实施“四改”(改园、改树、改土、改管),将原来的2000亩低产茶园改造成高产茶园;另一方面,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高标准茶园1300亩左右。目前,

全村建成高标准茶园3300多亩,人均茶园约2.5亩。

岳西翠兰手工制茶技艺传承人冯立斌在茶叶合作社介绍制茶工具。新华社记者蒋刚摄

于是,做名茶、扩大销售被提上了诗佛村“两委”和茶农的议事日程。作为岳西翠兰手工制茶技艺的传承人,冯立斌正在合作社指导工人编织制茶工具。受益于“重建旧建筑新”的政策,

近年来,他带领的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逐渐扩大了经营规模。

“茶园改造前,茶叶种植不统一,采摘不规范,生产出来的茶叶卖不出去,还常年亏损。”茶报记者冯立斌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

采摘加工都是标准化的,我也以手工制茶为主。现在茶叶好卖了,回头客多了。合作社销售产值从8年前的100多万元增加到今年的400多万元,带动130户茶农种茶,其中1/4是贫困户。"

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嘉宝镇诗佛村的一个茶叶合作社,一名工人在编织制茶工具。新华社记者蒋刚摄

诗佛村引进了诗佛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合作社。贫困户投资茶园和资金,村“两委”注入扶贫资金40万元,探索“村委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茶产业。

在村茶叶协会的领导下,诗佛村11家茶厂发挥了“扶贫车间”的作用,对内联系基地,对外联系市场,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生产。仅每年茶季,茶厂就能安排50多个贫困家庭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至2万元。

自2014年以来,诗佛村共有511人脱贫。2016年,诗佛村脱贫。目前,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0.11%下降到0.22%。

在王军看来,脱贫摘帽之后,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要在提高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做文章。从去年开始,诗佛村开始对茶园进行有机认证。“为了让村民理解和支持,村里组织了有机茶园管理培训,茶农购买了有机肥。

村里补贴40%,茶农买除草机械,村里补贴一半。"

村民陈邦贵在自家茶园检查茶树长势。新华社记者蒋刚摄

“2017年,我新建了4亩茶园,去年又新建了6亩茶园。”在他新建的茶园里,村民陈邦贵一边检查茶树的生长情况,一边说:“现在村里正带领我们种植有机茶,我们对发展茶叶奔小康充满信心。”

“我们坚持‘茶’山不会放松。未来不仅要走种植有机茶的道路,还要走茶旅融合发展的道路。”王军表示,发展茶产业将巩固扶贫效果,促进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相关资讯